1960年3月11日,朱德在仪陇县将军乡看望敬老院的老人。
男声散文诗朗诵”再回首“——纪念朱德委员长回乡视察六十周年
六十年,中国年历一个甲子。 六十年,一个特定的人,特定的事件,将历史定格。 六十年啊,亲情依旧,乡音依旧。 再回首,六十年前的脚步,依旧坚定有力,六十年前的教导记忆犹新。 再回首,六十年后的家乡日新月异,六十年后的脚步声,依旧响彻在您归来的途中。 听,您关切的问候越来越近;看,您伟岸的身影越来越高大。
1909年,为了拯救危亡的中国,您离开了故乡,投笔从戎,踏上了艰难曲折却充满希望的征程。您和战友们用血与火的历练换来了一个崭新的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您梦寐以求的夙愿实现了! 1960年,您——人民委员长朱德,回到了阔别五十二年的故乡——仪陇。
这里的山,这里的水,养育了您。离开故土的那一天,满怀报国之志的您,便把青山绿水刻画在心灵深处,随着您从军的步伐远征。一路走来,绿了心田,绿了军营。 如今,带着心中的绿,您,回来了,融合在山水之间,融合在乡亲们的心里。
回乡的喜悦,让74岁高龄的您忘却了疲劳,路过敬老院时,您给车上的人讲起了敬老敬孝的美德。 其实,谁的心里都明白,作为人民领袖的您,同样是一位感情丰富、心思细腻的平凡人。 从小,由于先辈的熏陶和老师的教诲,您懂得了做人孝为先的道理。 家庭中,母亲对您的影响最深,朝夕相伴,母亲教给了您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教给了您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在母亲的鼓励下,您,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革命,您又升华了做人孝为先的内涵:孝国孝民为大孝。 为了革命,您未能见上母亲最后一面,为了革命,您把对生身母亲的爱,献给了伟大的祖国——母亲。 为了报答母亲的深恩,您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
怀揣对家乡的爱,对亲人的情,如今,您,回来了!融合在这片土地上,融合在人民群众中。 田间地头,桃红李白、鹅鸭戏水的景象,舒展了您额头的皱纹。 每过一个场镇,您都要驻足问候那里的群众,您一边细心观察他们的面容,一边询问生产和生活情况: “你叫什么名字,家里粮食够吃吗?”“你怎么这么瘦,是有病还是吃不太饱啊?” 与基层干部交谈时,您总是无微不至,从生产到生活,您都细细地看了,听了,记录了,就连妇女生孩子时能吃多少肉、油、粮,您都记挂在心。 拉着亲人的手,仿佛闻到了母亲的体香,温馨甜蜜的幸福溢满全身。 拉着亲人的手,儿时的记忆弥漫心头,山坡上、田野间、书桌旁……脚印一串串,清晰的画面,总也翻不完。 乡亲们热烈的亲拥,您的思绪回到了眼前,兴奋中,您与兄弟间用祖传的广东客家话拉起了家常。 用这种特殊的、旁人听不懂的语言,从乡亲那里了解到了当时公社食堂的真实情况。您,舒展的眉头再次深锁,此后,上万言的调查报告解除了公共食堂的困窘。
“读书不忘救国”是私塾席聘山老师寄予您的厚望,您,做到了。 您也深知,教育,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是多么的重要。 儿时就读的私塾、马鞍中学、马鞍小学、任过教的金城小学,都留下了您视察的足迹,还有那,谆谆教导的话语。 “为共产主义培养新人!”是您指明的航向,也成了学校一直以来的座右铭。
文化、教育、生产、生活、经济,各项事业的建设和发展,您都系在心头,最让您担忧的是人民群众贫困的生活状况,您对县委一班人说:“现在我们正处在困难时期,要关心群众……希望仪陇要多给国家做贡献!” 带着对家乡人民的牵挂和希望,您,结束了对仪陇的视察; 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您,离开了眷念的故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