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2011年3月颜梅生《中华儿女报·少共国际师:中国工农红军的一段青春传奇》、2011年6月《文汇报·工农红军唯一的“少儿师”:屡建奇功、有23人成开国将军》资料汇编。
导语:“青年是革命的柱石,青年是革命果实的保卫者,是使历史加速向更美好的世界前进的力量。”宋庆龄先生这句话可以说是中国革命史中青年运动的最好注脚。
1933年8月5日《红色中华》第104期刊登了《壮伟的少共国际师授旗典礼》一文,报道了少共国际师成立时的盛况:“那是八月五号的拂晓,东方鱼肚色的天空正被一片片的微薄的红霞笼罩着……静悄悄的疆场上一刻儿就热闹起来,一排排一连连的新战士整着旗鼓由四方的田畔涌进来,各饰着整整齐齐的光荣的红军军衣,活活泼泼地行进到阅兵台的南端很严静地列成一直线,肃立着期待检阅!”多年后肖华在回忆这段经历时仍然十分激动,提笔写下了将人们引向了昔日火热斗争的岁月 《忆少共国际师》诗“少年有志报神州,一万虎犊带吴钩。浴血闽赣锐无敌,长征路上显身手。”这首诗是少共国际师的真实写照。也是对少共国际师在红军时期所作贡献的最好诠释。
它虽是一支主力部队,但全师平均年龄18岁,最小的仅14岁,师长20多岁,师政委肖华只有17岁,被称为“少儿师”;这支由“红小鬼”组成的部队,在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初期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势越战越强。三四个月的时间里,中央苏区就有一万余热血青少年加入到少共国际师。它却累建奇功,并在决定红军生死的湘江战役中力挽狂澜,但部队减员只剩下四分之一,以至于被迫取消番号;它虽仅存在一年零164天,但其指战员一直是我军骨干,甚至有23人成为开国将军。但经受了残酷战争的考验,为中国工农红军抒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为中央主力红军长征胜利谱写了感召日月的英雄诗篇。
由于种种原因,少共国际先锋师一直湮没在历史中,鲜为人知。他们为保卫苏维埃革命果实和中央红军战略转移作出了重大贡献和牺牲。笔者通过艰苦努力,查阅了大量资料,试图揭开少共国际先锋师的神秘面纱,还原这支我军最大红色童子团的烽火铁血岁月……
这支由周恩来亲自授旗,并语重心长地勉励他们:“要爱护你们光荣的战斗的军旗,英勇奋斗,把它插遍全中国!”在江西宁都县成立的少共国际师全体指战员庄严宣誓: 我们是工农的儿子,高举着少共国际师的旗帜,要消灭帝国主义国民党,准备以最后一滴血,为着苏维埃奋斗到底。在世界军事史上极为罕见的部队叫“中国工农红军少共国际师”则是成建制地加入红军的作战序列。
首次作战实现“开门红”,少共国际师却打得有声有色、机智、顽强、悲壮。少共国际师又先后参加了邱家隘、广昌和大脑寨等一系列重要战斗,表现可圈可点。
17岁的战士钟石华面对高大敌人的刺杀,灵机一动把敌人引向悬崖,然后突然倒地,把敌人绊下了悬崖。
17岁的战士李庆生被敌人死死卡住喉部后,毫不犹豫地引爆了敌人腰间的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
18岁的战士朱根林在被敌人的刺刀刺中胸部后,不顾一切地死死抱住敌人,为战友创造战机……
首战告捷后,朱德、周恩来、杨尚昆立刻给少共国际师发来了贺电,称赞这次战斗是“铁拳初试”,勉励他们在胜利中要更百倍地提高军事技术,迎接更加艰巨的战斗,争取更大的光荣。初战得胜,也使少共国际师士气高昂,信心大增,始终朝气蓬勃。肖华曾回忆道:“打仗也罢,行军也罢,战士们总是快活得很。情况稍一缓和,兴国山歌和《上前线》的歌声就在长长的队伍中荡漾起来,加上山间的回声,实在热闹。”
时任中华苏维埃少共先锋队中央总队部副总队长兼总训练部长的张爱萍所作的《少共国际师出征歌》响彻云霄:“我们就是少共国际师,九三日,在江西誓师出征去。高举着少共国际的光辉旗帜,坚决的、勇敢的、武装上前线。做一个英勇无敌红色战斗员,最后的一滴血,为着新中国……”
1934年10月初,少共国际师因担负掩护军团主力转移的任务,展开了石城保卫战。敌人用数倍于我兵力,在飞机大炮掩护下,与少共国际师展开了空前激战。史料记载:“是役双方死亡枕籍,尸遍山野,战事之剧,空前未有。”残酷的石城保卫战,与敌人的大拼消耗的结果,使拥有一万兵力的少共国际师锐减到5000人。10月,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被迫长征。被补充了2000多名战士的少共国际师与红一师、红二师担负起掩护中央纵队的任务。1934年11月底,红军到达湘江,少共国际师由此迎来更为惨烈的战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