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顺,1940年初成立抗日民主政府,但1940年5月国共漳河划界,浊漳河以南为国民党统治区,以北为八路军占领区。1943年秋之后平顺才全县解放。 潞城县,1939年7月日军第二次九路围攻占领统治潞城,至1945年秋上党战役前解放。 襄垣县,1939年7月日军第二次九路围攻占领统治襄垣,至1945年秋上党战役前解放。 偏城,原属黎城县一个区,1937年11月18日与黎城一起成为八路军根据地,根据对敌斗争需要,1940年初单独成县,1946年并入河南省涉县。 邯郸:1937年10月17日日军占领邯郸,不久成立邯郸维持会,1938年春成立邯郸伪公署至1945年10月解放。 长治:1939年7月日军第二次九路围攻占领长治,长治成为敌伪统治区,至1945年10月上党战役解放。 黎城比周边大部份县区解放早将近8年,比涉县解放早2年半多,比武乡、沁县解放早将近9年,比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解放早将近十几年,八路军共产党的星星之火,从黎城根据地形成了燎原之势。黎城成为毛主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燎原圣地。
十三、对黎城是毛主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燎原圣地的疑问解答。
1、有的说:毛主席都表扬晋察冀是模范根据地,毛主席怎不表扬晋冀鲁豫是模范根据地?晋冀鲁豫根据地比晋察冀根据地还重要?
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先弄清毛主席表扬晋察冀的历史背景,和二个根据地的差别。
八路军黎城腹心根据地是共产党的完整执政县,是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军总部、129师师部的核心机密区域。而晋察冀是国民党政府还存续,八路军依托动委会组织军民抗战,是国共合作,统一战线。毛主席党中央大力推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毛主席抗战时期表扬晋察冀根据地,可以团结中间派,政治上占优势,国民党也无法反对,可以推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共同抗战,是政治和战略考量的产物。八路军黎城腹心根据地是八路军共产党完全独立自主的完整解放区,是晋冀鲁豫根据地的核心,是华北敌后抗战的指挥中心,国民党限制的,八路军秘密发展需要的,都可以在黎城腹心根据地实现。这里是毛主席党中央和八路军将帅心中的核心机密,是比晋察冀更重要,能够立足敌后秘密发展壮大,不受国民党牵制的重大战略机密,不是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在晋冀豫做的工作比晋察冀差。是比晋察冀更重要的八路军腹心根据地。
2、有的说:只听国家宣传的是瑞金、井冈山、延安、西柏坡,怎么没听说过黎城呢?
对此观点,应该说是还不全面了解中国革命的发展历程。瑞金、井冈山、延安、西柏坡的革命斗争史,都是国共斗争史,抗战时期党中央在延安,但是日军并未过黄河,延安是受国民党军的包围,并未面对日军。毛主席1948年5月26日才到西柏坡,日军早已投降,已到解放战争的中期,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毛主席在西柏坡才一年多。八路军华北敌后抗战指挥的中心在腹心根据地黎城,一方面毛主席未来过黎城,另一方面黎城是抗战初期共产党就成了完整执政党的解放县,是八路军在敌后能够发展壮大和成功的核心机密。毛主席公开表扬宣传的是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基本一致的,国民党政府还存续的晋察冀根据地。黎城根据地共产党的完整执政,是毛主席党中央和八路军总部的核心机密。老一代革命家在世时保密不宣传,直至今天还是依照瑞金、井冈山、延安、西柏坡,走上天安门这条线去宣传,这是隔断了历史,埋没了毛主席华北敌后抗战战略思想在敌后如何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光辉革命实践,是对传承红色基因的损失。我们希望国家早日将这段红色历史解密和公开。
3、有的说,毛主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黎城燎原根据地,是阎锡山送给八路军的。
这话不正确。1938年2月17日,正值川军与日军血战东阳关,黎城失守的前一天,朱德总司令在临汾土门与阎锡山相量抗战事宜,召开土门会议。朱德要求八路军总部和129师在晋东南依托太行山脉抗日,时山河破碎,太原早已失陷,阎锡山确实同意八路军在晋东南抗战,说那里区位重要,可不是一个不毛之地,是一个富足的渔米之乡,希朱总司令和八路军在晋东南抗战有大成效。但这时,早已落在了毛主席党中央深思远虑的敌后抗战战略之后了。1936年8月,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还在长征途中,毛主席党中央即派红军来到太行山上的黎城,做选择根据地的侦察工作。红军三个方面军长征10月份在陕北会师之后,红军西征还未彻底失败之前的1937年2月下旬,毛主席党中央又二次派红军来到黎城详细勘察根据地。1937年8月22日至25日,在八路军东渡黄河之前,党的洛川会议上,确定八路军到敌后抗战战略方针,创建根据地被列为首要任务。10月8日太原失陷当天,毛主席即电告朱德、彭德怀,129师全部入驻晋东南创建根据地,三天后石拐会议确定,129师全部入驻晋东南,依托太行山脉创建根据地。毛主席党中央高瞻远瞩,胸怀大局,远非阎锡山所能比。11月18日,黎城成功创建为八路军根据地,这一切在当时都是保密的。八路军朱德总司令,在土门会议上与阎锡山相量是对阎锡山的尊重,是八路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必然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