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军委三局驻地孙家沟村
1947年3月,国民党军向陕北和山东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中共中央审时度势,主动撤离延安。叶剑英、杨尚昆等率领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直属机关人员转移到山西临县。3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于陕西省清涧县枣林沟村举行会议。决定中央机关分成两部分:由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组成中央前敌委员会,率中共中央机关及人民解放军总部继续留在陕北,指挥全国各战场作战,拖住国民党主力军;由刘少奇、朱德、董必武组成中央工作委员会,刘少奇为书记,转移到河北平山县,进行中央委托的工作。4月11日,成立中共中央后方委员会,叶剑英任书记、杨尚昆为后方支队司令,后委在临县一年多时间。中央后委成立后,统筹中央后方各项工作,承担着“中央参谋部”和“后勤保障部”的任务,成为中央前委、工委和全国各解放区的红色枢纽、后方基地,为中共中央转战陕北期间指挥全国的解放战争提供了有力保障,为夺取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1948年3月,中央前委和后委在临县会合后前往河北省平山县,5月,中央后委与中央工委会合,中央工委和后委即行撤销。
中央后委期间,中央机要处和中央军委三局驻扎在三交镇的孙家沟村,因此,孙家沟就成为电台活动,情报侦讯的主战场。孙家沟村位于县城东南部30公里,三交镇东部2.8公里,碛口风景名胜区东北约20公里。该村群山环绕,状似莲花,一条小溪横穿村中,形似花茎,小溪把村子划为南北两半。村中窑洞大部分为古建筑,房屋结构整齐严谨,道路干净整洁,是典型的“明柱厦檐高圪台”,整个建筑群集中在阳坡和背坡两面,以窑洞式建筑为主,从建筑形式上分,这些窑洞可分为单纯的“靠山窑”、“接口窑”与“箍窑”三种,从建筑材料上分则有土、石、砖三种,此建筑完整地记录了晚清至民国初年中国北方黄土丘陵地区一个农村的真实面貌。2015年成功申报为中国传统古村落,2019年1月被公布为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孙家沟村四面环山,树木成林,便于隐蔽。中央机要处驻扎在小溪北面,中央军委三局驻扎在南面。据当地群众回忆,中央机要处总共占了三个大院和一个耳房院,村民称三大院为前院、中院和后院,当时前后院的大门都不开,进出都是走中院的大门,进去后三个院子是相通的,这三个院落都是明柱厦檐高圪台,是晋西北典型的古建筑,处长李质忠住在后院,办公旧址设在中院正房,机要员徐爱民、赵石男等也住在中院的侧房,前院住着工作人员,三个院子的脑畔上当时也建有房子,供工作人员居住。机要处进驻之后,在附近挖了防空洞,一有情况大家就躲在防空洞。村民说机要处大约有100来人,对外是宣传队,白天排练节目,并在孙家沟进行演出,他们吹奏弹唱,排演的《白毛女》成为孙家沟村民永远的记忆,老百姓至今念念不忘。军委三局本部及军委通信总台驻在小溪南面的十三个院子,这十三个院落院套院、院连院、院院相通,有的窑洞内又建有隐蔽的窑洞、有的窑洞内有地道,厦檐密布,架设电台的电线基本能藏在厦檐底下,不易被旁人发现。当地老乡讲:厅院(十三院中的其中一个较大的院落,当时院子中央建有一个大厅,故名厅院)大门外白天黑夜轮流站岗,里面肯定有重要人员。
保障通信联络是中央后委的重要任务。为此,三局局长王诤对通信联络工作做了周密、细致的布置和安排。在中央后委所在地临县,以足够数量的大功率电台建立固定通讯基地,联络各大战略区。开设集中发信台、收信台,负责同各大战略区、各中共中央分局战略台、中共党台联络,并负责收发新闻和为中共中央电台转报。
毛泽东在陕北的指挥部,用的是小型的移动电台,而在中央后委驻地,建立起固定的通信基地,即以中间的“固定”照顾上下两头的“移动”。也就是说两头移动的小电台如能直通则直通,若不能直通则经过中间的固定台转报。后委有1000瓦报话两用台1部、500瓦报话两用台1部、100瓦左右通报台101部。
为了保密,机要处人员牢记职责使命,严守机密。为了掩护身份,他们名义上为宣传队员,利用简单的乐器,一有空隙就排练节目,吹奏弹唱,甚至白天排戏,晚上安心工作。解放战争时期电报多而急,大家经常熬夜,甚至连续几天不休息,为了驱赶瞌睡虫,他们常常用冷水洗脸,或者把两只脚泡在冷水盆里;他们没有上下班,没有节假日,日夜奋战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为了保密,密码需要不断变换,必须及时背熟。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他们合作译发电报,一人念一人抄写,念着念着听不到另一人的动静了,抬头一看,人不见了,原来是从凳子上滑到地下睡着了。
中央后委转战临县一年之间,孙家沟是没有烽火硝烟的主战场。当时,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中央领导,天天在山沟里同敌人周旋,没有固定的地址,不可能广泛收集、整理我军的作战情报和经验,只有依靠后委提供。中央军委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电台,都搬到了三交,党中央、毛主席以及中央军委的命令、指示,绝大部分由后委转达全国,各战略区和国民党统治区地下党的许多电报,也都是由后委转报中央和军委。中央后委把大功率电台秘密集中到孙家沟,这里的干部群众以保护党中央安全,保护电台正常运转为己任,做出了无私的奉献。
当时在临县机要处工作的徐爱民老人回忆:“到了孙家沟以后,一切生活用品都是老百姓供给我们的,包括吃饭的锅碗瓢盆,以及扫地的笤帚、挑水的水桶都是老百姓支援的,我们没有办公桌,群众就拿来炕桌放在炕上,借那小板凳、小条凳、小煤油灯,甚至我们有时侯没有打水的盆什么的,都是用的老百姓的,那一切用品都是老百姓来供应我们。老百姓又给我们腾了两个院子,由于有群众的关心和爱护,我们就在这里顺利地开展了工作,完成了党中央交给我们的任务。现在我一想起这些事情,就感到临县的人民、晋西北的人民,为我们的祖国的解放战争,为我们的革命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