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苍苍,汾水洋洋。先烈伟绩,山高水长。”贺龙元帅缅怀先烈的题词镌刻在晋绥解放区纪念塔上,讲述着那些可歌可泣的革命往事。
就是在那段烽火硝烟中,无数革命先辈视死如归、前仆后继,为了革命事业捐躯于此,埋骨吕梁山,散葬于荒野沟壑。
为了让英雄忠魂有归处,8年来,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联合吕梁军分区、吕梁市各区县党委政府等各方踏遍吕梁山麓,先后寻找收迁散葬烈士655人,让英烈们长眠于凤凰岭下、湫水河畔的青山绿水间。
张新侠带着外孙在晋绥解放区烈士陵园种下认捐的松柏。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川 摄
能够重回父辈战斗、生活过的地方,张新侠的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站在兴县恶虎滩358旅旅部旧址前,张新侠动情回忆起父辈战斗、生活的往事。
“在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中,358旅作为120师的主力之一,在贺龙师长、关向应政委的领导下,在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转战晋西北、大青山、晋察冀、陕甘宁数地,与日本侵略者进行英勇战斗826次,歼灭日伪军18124人,牺牲烈士2323名,和全国抗日军民一道夺取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张新侠说道。
纪念活动中,贺晓明向解放军某旅副政委范晓(中)、358旅第7团政委杨秀山之子杨晓哲(左)讲述革命先辈往事。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川 摄
这是一支英雄的部队,80余年来,英雄可以老去,但是精神从未消逝。它被后来者代代传承,早已融入进一代代官兵的血脉和基因中。
作为358旅部队的传人,解放军某旅副政委范晓在踏上晋绥这片热土时,遥想峥嵘岁月,心潮无限澎湃。
“从1937年8月25日358旅成立到今天,82个春夏秋冬,这支英雄的部队虽然战场驻地在变,但是忠诚使命永远不变,南征北战,屡建奇功。这中间流淌的是358旅听党指挥的红色血脉,传承的是358旅能打胜仗的胜战基因,展现的是358旅作风优良的严格纪律。”范晓讲道。
王之在烈士陵园植下认捐的松柏,左为358旅715团团长顿星云之女顿云润。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川 摄
黑茶山永铸烈士丰碑,湫水河长歌英雄伟绩。一个个名字,刻印在晋绥革命烈士墙上,一座座墓碑,排列在晋绥解放区烈士陵园内。多年来,历史没有忘记英雄,人民没有忘记先烈,集结号吹响,忠魂终有归处。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我们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
站在晋绥解放区烈士陵园里,段晓飞驻足祭拜,感慨万千。
“120师后代为追寻前辈的足迹,为祭奠牺牲的英烈,再次来到晋绥根据地首府兴县,走进晋绥解放区烈士陵园,追忆往昔、缅怀先烈,不仅受到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也是对灵魂的一次净化。”段晓飞感言道。
抬眼望处,陵园里松柏长青,松树下摆放着158块黄河石,镌刻着120师和晋绥革命先辈的名字,他们的后代认捐了陵园的松柏,在这里留下了寄托、留下了承诺、留下了敬畏,留下了无尽的思念……
在晋绥军区司令部旧址六柳亭内,贺晓明讲起往事。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川 摄
八路军120师后代在晋绥解放区烈士陵园合影。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川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