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大定单(换药床同中央医院形式)T400-4
当年延安医疗设备条件最好的中国医科大学校门
医科大学定制的妇科检查床加工尺寸图T401-1
平型关与阳明堡战役后,大量伤员需要转送回边区治疗,王斌校长组织两个野战医院(王云霖和曾育生分别任院长)和8、9、10三期卫校的学生,组成多个转运队负责伤员的治疗、生活及运送,形成一条长约千里,从五台经太行、吕梁到黄河边大宁之间的长途转运线。每隔五、六十里设一兵站,将1000多名伤员转运大宁县割口村,再转交第一后方医院与延安甘谷驿第二兵站医院。在大宁召开的庆祝大会上,对魏明中等同学进行了嘉奖,卫校第9期、第8期即时毕业与分配。1938年2月,在代校长李治带领下卫校返回延安富县张村驿,第10、11期学员得以在较好环境下学习。当卫校路经延安时,军委卫生部的一个训练班也合并进来,卫校还招收了第12期学员。
为加强政治教育,中央军委任命总卫生部副部长饶正锡为该校政委,喻忠良为政治部主任。由于条件的改善和环境的稳定,教师增加了史书翰(驻大宁时参加)、宋友良、刘绍九、李广训、田际华,后调黄树则(原在抗大二分院)、薛公绰等参加,学校各项制度及规章也逐渐健全。当时校部下设政治处、教育处、总务处,处下分设若干股,分管各项工作。在教学上分设解剖、生理、病理、微生物、药理、内、外、五官各科系。学校下设附属医院,设有内、外、耳鼻喉等科室。同年5月,第10期学员毕业。
医科大学定制的可变体位的手术台立体示意图 T402-1
边区政府根据当时形势发展的需要,从抗大、陕公、青训班调800余名知识青年来校学习,分别编为军医13、14、15、16期和调剂8、9期及两个护士班。此时学员近900人,编成3个大队、7个分队。当时学制是:军医班一年半,调剂班一年,护士班半年。在教学上,一方面坚持并重视思想品德教育,二则注重掌握临床各科与技术操作要领。还增设有军事课,以适应战伤救护之需。卫校为活跃学习生活,还创办了《卫校十日》《卫生月刊》等刊物。
医科大学定制的妇科检查床立体示意图 T401-2
医大定制放脚架加工尺寸图T400-2
医科大学定制的消毒桌、器械台立体示意图T403-2
印度援华医疗队副队长卓克华和成员木克华,于1939年春来校任教,尽管时间很短,但在艰难困苦条件下也为八路军卫生学校的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医大定制的玻璃药柜立体示意图T404-2
医大定制的消毒桌加工尺寸图T403-1
学校于1940年3月,迁至延安柳树店改称“中国医科大学”,9月改名为“八路军医科大学”,后统称“医大”,为使教学与实际相结合,医大与隔壁的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合作,除从事书本学习外,还参加医院的工作,教师兼作医生,学生兼作护士。在1938年至1940年间,医大培养出498名各类医务人员。
医大设有校务委员会,王斌任校长,史书翰为副校长,饶正锡兼任政治委员,谢滋群为副政委,曲正任教育长,总务处长彭泰元,总支书记王大钧(1942年后谢滋群为政委)。校部下设政治、教育、总务3个处,政治处下设组织、宣传、保卫3个股,主管全校干部和学生的政治教育工作。教育处下设注册、出版2个股。在教学方面设有解剖、生理、细菌、病理、药理、内外科7个学系,还兼管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的教学,总务处设有供给、管理、生产3个股。
医大定制的玻璃药柜加工尺寸图T404-1
医大定制的换药盒、换衣板、盆架加工尺寸图T406-1
医大以“培养政治坚定、技术优良、为革命工作、为大众服务的卫生干部”为宗旨。以“团结、紧张、严肃、仁慈、谨慎”为校风。学员多从前方和边区师范调来,也有来自国统区的青年。为保证教学质量,将文化程度参差不齐的新学员,先后编成两个预科班,分别进行数理化、生物和外语的教学,于1940年10月通过考试进行分班。学校将军医班分成高级班第二期(1939年由20人组成的“特训班”改为高一期)和普通班第15、16、17期。这时卫校11、12、13期已经毕业,在校的学员只有14期(该期1941年7月毕业)。后将高一期改为15期,高二期改为16期,将普通班的15、16、17三个期分别改为17、18、19期。高级班和普通班分别上课,学制均为4年,再加上预科和临床实习,实际学习是5年。
张协和笔记中拟为医疗教学制作蜡质模型的记录B2-92
医大定制的器械盒、敷料盘加工尺寸图T406-2
1943年,学校重新调整了班次,鉴于16期(原高二期)和17期教学进度相近,将两期合并为16期,其余编为17期(以部队老干部为主)、18期(来自延安自然科学院预科补习班和晋察冀边区白求恩卫生学校)和19期(多数来自白求恩卫生学校)。1941年1月医大还成立了研究班,大部分是由军队和地方卫生部门抽调出一些领导干部来学习。叶青山任班长,刘夕青任党小组长,斗争任生产小组长。其他成员有欧阳竞、李资平、靳来川、潘世征、曾育生、魏明中等9人。
医大定制多用外科台加工尺寸图T400-1
医大的教学计划是比较系统的,用3年学习基础和临床理论,1年临床实习。为配合教学,学校千方百计添设图书,除设立图书室外,还为各门课程设置了学科实验室,配备了生物标本、尸体、挂图、图表、显微镜、记纹鼓等教学设备。尽可能为学员多开一些实验、实习课,使学员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员工作能力。自1940年底起,张协和与美坚工厂先后为医大设计加工了大量医用器具,其中许多器械与材料都是按教学要求专门设计加工的,医大的医疗临床与教学设备是延安所有医疗单位中最好的。毛主席曾多次到校视察,1941年参观建校10周年的展览时,又亲笔题字“办得很好”,给在校师生作报告时说:“你们医大和中国革命一样,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他必将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而不断地壮大。”1941年7月,毛泽东又为医大第14期学员毕业证题写了“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朱德、陈云、贺龙、叶剑英、腾代远、王稼祥等领导人也多次来校视察。
抗战胜利后,1945年11月,中央军委命令医大迁往东北,在校学员先后毕业分赴各地部队。1946年学校随军辗转到达黑龙江兴山(鹤岗)市,1948年底沈阳解放,学校奉命接管合并了国立沈阳医学院(其前身为满州医科大学)和私立辽宁医学院(其前身为私立盛京医科大学),组建为沈阳中国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是由共产党人自行创办的第一所医学院校,从创办到新中国成立,共招生41期,为部队培养了各类医务人员3350名(卫校时期毕业学员13期),不仅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贡献,也为中国卫生战线输送了大批技术骨干。
编后语:
在即将迎来纪念我们的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之际,我们节选了《张协和延安纪实1937-1947从贫瘠的山沟到伟大的复兴》一书的部分章节,摘编成此书(节选一)至(节选五)之五篇单文,借此一是为了纪念那些为民族救亡,人民解放奉献了热血青春和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奋斗终生的前辈们,也是为了使我们后代能学习和继承他们不但能坚守理想信念、不忘初心,而且能脚踏实地、尽责尽力做人做事的精神。在我党我国继往开来走向新时期之时,只要我们中国人发扬不管前进道路上有多少艰难险阻,都能坚持百折不挠、不断进取的民族精神,我们的祖国一定会迎来更美好的明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