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苦难铸辉煌,中国的“保尔柯察金”
梅少卿,1909年农历正月二十五日出生于河南省商城县梅家老湾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后随父亲梅殿良逃荒至现金寨县斑竹园白果树湾村。1983年1月18日病逝于广州。
1927年3月,梅少卿与父亲、哥哥梅含火一起参加了农民协会。1929年5月6日,他参加了立夏节起义(商南起义),担任通讯和侦察工作。起义成功后,他被正式编入第十一军三十二师九十七团三营七连三排一班,担任副班长。
1931年春,在洗马畈战斗中,梅少卿随少共国际团打援。战斗中,他头部负重伤,嘴纯被打裂开,牙齿被打掉8颗。根据原广州军区空军子女小学校长汪文甫和教师刘仁静的《忆梅部长二、三事》记载,国民党反动派不许老百姓收养(应为收治)我红军伤残战士,否则满门抄斩。而老百姓为了救治子弟兵,只好把梅部长藏在一个小山洞里,每天想方设法送些米汤给他喝,哪有条件去医院缝治开裂的嘴唇呢?梅部长只得向老百姓借了一面小镜子、一根针和丝线,对着镜子自己一针、一针地缝合撕裂的嘴唇。在毫无麻醉药剂的情况下,每扎下一针,便一阵剧痛,以致昏迷过去……就是这样,他仍然以顽强的毅志坚持着缝,所以结果使嘴唇一边长,一边短,中间还有个凹陷处。全国解放后,医疗条件好转,组织上和亲朋好友都劝他去医院整容,他都婉言谢绝了,认为这无碍“大局”,还笑着说:“这既可为国家节约一笔开支,还可以作为讲课时的‘教具’,比舞台上演员的化妆要真实多了吧!”
1933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形势恶化后,他调到赤南县战斗第五营七连任指导员兼五乡苏维埃主席。根据梅少卿夫人老红军陈星在《艰苦奋斗的作风,无私奉献的精神》中记载,在一次掩护群众撤退时,梅少卿腹股沟受重创,肠子都流出来了,但他仍坚持让交通员带领群众转移,自己爬行了25里山路,直到遇到一个讨饭的老乡,他就与老乡住在草棚子里。他身上衣服全是血,又没有衣服换,只好爬到山涧里,用水把衣服洗干净,晾在沙地上,待到半干时穿上再爬回去。老乡每天讨要到点米就给梅少卿,梅少卿就用找到的铁皮窝成一个凹槽,挂在脖子上。他便每天爬到山涧里舀点水,煮点稀饭充饥。随着伤势的好转,他将身上仅有的2块银洋留给了老乡,自己拄着棍子找到了红二十八军,加入手枪队,开始了3年游击战争。这是第二次负伤。
加入红二十八军后,梅少卿受到了“左倾”路线的迫害,被扣上了“AB团”的罪名,被关押陪斩。后来被分配至第一路游击师交通队,担任副班长,先后负2次重伤,4次轻伤。这是第三、四次负伤。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梅少卿被调到由红二十八军改编而来的新四军第4支队。1944年7月改任津浦路二师五旅十三团政治处主任。1945年3月,在淮南黄铜(曈)庙反顽战斗中,在营长和指导员都牺牲后,他身先士卒带着8连勇敢冲了上去,把敌人打退取得胜利后,胸部负重伤,住进医院。这是他第五次负伤。(根据原浙江省军区政委罗清涛《深受战士爱戴的梅少卿同志》)
但是,根据原广州军区空军司令员刘鹤翘在给《老红军梅少卿》一书中作序中记载,梅少卿“先后七次负伤”。还有2次负伤,由于资料缺失已 不可详考。
最后借用毛主席的“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梅自不凡,已毋须俗人赘言。
注:此文主要根据陈星女士主编的《老红军梅少卿》一书整理编纂而来。《老红军梅少卿》主要由梅少卿的家人、战友、朋友和相关报刊杂志的文章组成,资料真实可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