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子珍出生在官逼民反的动乱年代,为追求光明,16岁投身革命事业,成为井冈山上第一个女红军,是井冈山第一位女党员。她英勇无畏,智勇双全,与毛泽东、朱德、陈毅、彭德怀等无产阶级革命家,为开创井岗山革命根据地作出了卓越贡献。1928年在湘赣边界特委和红四军前委机关做机要和宣传工作,曾被选为湘赣边界工农政府主席。同年在茅坪象山庵与毛泽东结为夫妻,后任中共湘赣边特委机关秘书。同时在最困苦的环境中,和毛泽东患难与共,相濡以沫,共同度过了一生最难忘的时光。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是毛泽东脍炙人口的《西江月·井冈山》词的两句。对这关键一炮颇具浪漫色彩的描绘。“炮声隆”指的是红军向进攻黄洋界的敌军发射迫击炮弹。不少人都知道,当时守卫黄洋界的红军只有3发炮弹,打响的仅一发,而这一发恰好击中了敌军指挥部,这一炮对保卫黄洋界乃至井冈山根据地都起到了非同寻常的作用。敌人误以为主力红军回来了,连夜逃遁。然而,贺子珍自告奋勇叫来哥哥贺敏学等人不畏艰辛把炮抬上山的事,却很少有人知道。
1928年8月30日,敌军调集4个团兵力向黄洋界进犯,妄图从北大门打进井冈山。而红军加上赤卫队员不足300人,敌众我寡,力量悬殊。特委机关的一些同志,伍若兰、贺子珍、彭人儒、曾志等女同志也守卫在黄洋界上。团长朱云卿边察看敌情边说,“要有炮就好了!“一旁的贺子珍突然记起了什么,说道:“在龙源口战斗时,三十二团缴到敌军一门迫击炮,坏了一个地方,送到茨坪军械所去修了,不知修好了没有。”朱云卿团长喜出望外,马上说:“赶快到茨坪把炮抬上来。”
黄洋界到茨坪走小路约9公里,贺子珍考虑自己熟门熟路,又是战斗间隙到前沿阵地叫来哥哥贺敏学、谭希林、刘荣辉等人,顶着烈日,在崎岖的山路上跑步前进,找到军械处处长宋乔生,抬出了炮。
这门迫击炮少说也有一百四五十斤,4人轮着抬。在去小井的岔路上,贺敏学和谭希林弯到小井军械所仓库,找到仅有的从敌军处缴来的3发炮弹,扛起就走。从小井到黄洋界还有7.5公里路,都是狭窄陡峭的羊肠小道,他们硬是咬紧牙,极其艰难地爬了近3个小时,到下午4点钟左右,终于把炮抬上了黄洋界。
此时,战斗仍在激烈进行,子弹所剩无几,红军的抵抗越来越困难了。大家见迫击炮抬上来了,发出阵阵欢叫。朱云卿命令把迫击炮架在黄洋界的哨口上,向敌军放炮。第一发潮湿,哑了,第二发也没响又哑了,朱云卿脸色铁青,骂道:“娘的!怎么都是些臭弹?上第三发!”朱团长凝神远望山下,见林木掩映中似有一茅棚,好像有人影不断往来出入,当即命令:“朝那儿打!”正当大家失去信心的时候,第三发谢天谢地,只听一声响,炮弹飞出炮膛,正好击中目标,林子里烟火弥漫,再加上山上的红军和百姓鞭炮,土炮一起响,山下敌军一片慌乱。
夕阳西下,苍茫的暮色笼罩黄洋界,激烈的战斗结束了。第二天,云开雾散,战士们又准备迎击敌人的再度进攻。但山下静悄悄的,没有一点动静,也没有见到敌人踪影。红军战士沿着敌人的来路下山搜索,才知道敌人逃跑了。后来才清楚,第三发炮弹不偏不倚,正好击中敌军前线指挥所。敌军认为只有主力红军才配备有炮,于是误以为主力红军回到了井冈山,怕吃亏,连夜仓皇逃遁。
这场黄洋界保卫战进行的时候,毛泽东并不在山上,他率领队伍在山下去接应朱德所部,听到黄洋界保卫战胜利了自然很高兴,如果失败了,他就回不去井冈山了。当黄洋界保卫战的总指挥朱云卿把黄洋界保卫战的情况向毛汇报后,毛泽东迎接红军大队返回井冈山途中,欣然命笔,写下了《西江月·井冈山》的华彩篇章: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1966年春,陈毅元帅读此词,并作跋:此词表现出我军以少胜众不可震撼的英雄气慨。此役,井冈山根据地赖以保全,有扭转战局的作用。读此词令人增长志气,可视敌军如草芥,我以为新中国人民应有此气概,而且已经有此气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