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红星》评价红星客观公允。评价毛泽东:“国共再度合作以后,随着抗战形势的展开,毛泽东之地位乃更见重要,成为全国人民心目中所属望之第二领袖”。并预料“不久将来,毛必为中枢重要人物也”。评价朱德:“惟红军改编为第八路军,在朱德领导之下,参加西战场作战以来,捷报频传,其神出鬼没之游击战,使日军陷入极端困难之地位。”“今后之朱德,恐尚须加一‘民族英雄’之头衔也。”他认为周恩来在西安事变中“为最活跃之人物,且为斡旋国共合作之最大功臣。国共再度合作,周之地位,更为重要”。他指出方志敏是“赣东北苏维埃运动的创始者,曾任红军第十军军长,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固亦独霸一方之红军英雄也”。他强调陈延年在留法勤工俭学时,就和赵世炎、李立三“被称为共党三杰”。“其为人刻苦耐劳,具有锐利的政治眼光,观察一切,异常正确,而办事手腕,尤有斯达林之风”。如此中肯,对读者全面了解红星极有助益。
囿于历史的局限性,《中国的红星》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再版时担任评注工作的李教授指出:将当时还健在的邵式平、李立三列入“过去的红星”中,显然不妥。红军长征后,留在南方坚持三年游击战争的主要领导人是项英和陈毅等,陈毅被误为叶剑英。还有将向忠发、王明、张国焘列入中国的红星,也很不恰当。他们三人,“晚节不忠,不足为训”。但我们不能苛求于林轶青先生,更应该本着历史唯物主义的精神去对待。
寻找作者
对编著者林轶青的身世,李教授曾做过反复考证,但至今仍不知其为何方神仙?可能是上海的出版商林轶成,但也只是推测。可以肯定的是,他是一名热爱和敬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红军的爱国知识分子。“中国之有红军,前后不过十年历史,但红星之活动,则已近有二十年之久。”可见,他将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早期领导人统称为“红星”,将党领导的革命活动,统称为“红星之活动”。崇敬之情,跃然纸上。
为什么要编著这本书呢?林轶青坦言:“此辈红星身世,各各不同,或则出身富豪之家,或则贫无立锥之地,然既经献身革命,则为主义而奋斗牺牲之精神,殆皆一致”。虽然各位红星结果不尽相同,有的英勇牺牲了,有的还在英勇奋斗,但他们的革命精神都值得传扬,“尤足资为谈助”。然而,在国共分裂十年内战时期虽牺牲者颇不在少,“复因‘共产’二字,悬为例禁,书报刊物,检查綦严,故虽奋斗至勇,死事至烈,亦莫由漏泄于外。此辈皆一时俊彦,若听其身世湮没不彰,未免可惜。况禁之愈深,则欲知之心愈切。”现在,国共两党,已尽捐前隙,携手合作,同为复兴民族而努力。因此,全国广大民众,“今日翘首延踵”,更都迫切希望知道“此辈红星身世”。为“不侫追念过去,既珍国土,弥怀先烈,实不忍听其此辈毕生奋斗之红星,及身而没,英名不彰于世。”情真意切的语言,鲜明地反映了编著者的家国情怀。
“我们很想知道更多有关林先生的信息,但由于《中国的红星》出版后不久就销声匿迹,林轶青亦湮没于民间,终于成为不可能。”李良明教授不无遗憾地说。“如果林先生或他的同事、后人得知,尘封了80余年的《中国的红星》己经由人民出版社再版,将是多大的慰藉啊!我们真诚地借贵报一角,希望知情人提供寻找作者的线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