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红四军首次入闽在长汀取得一系列胜利成果,开启了创建中央苏区的历史新时期。
红四军从井冈山到汀州,把井冈山斗争经验运用到闽西革命实践中。在长汀开展了打土豪、分田地、政权建设和武装斗争等一系列工作。正式批准成立了中共长汀县委,选举产生了长汀县革命委员会,组建了20个秘密农民协会、5个秘密工人协会,总工会也成立了,党的组织比以前发展2倍,还建立了一支60多人的长汀赤卫队。
在汀州期间,红四军深入贯彻中共六大精神。利用这里良好的印刷条件,红四军印发了1000本中共六大文件,供红军和地方党组织学习。根据中共六大精神,红四军颁发了《告商人及知识分子书》,阐明党对商人、知识分子的政策:
“共产党对城市的政策是:取消苛捐杂税,保护商人贸易。在革命时候对大商人酌量筹款供给军需,但不准派到小商人身上,城市反动分子的财物要没收,乡村收租放息为富不仁的土豪搬到城市住家的,他们的财物也要没收。至于普遍商人及一般小资产阶级的财物,一概不没收。”
“知识分子的出路,也只有参加工农革命。知识分子若肯参加革命,工农阶级均可收容他们,依照他们才干大小,分派他们相当的工作。”(11)
红四军首次入闽,解放汀州城,成为闽西、赣南革命发展的新起点。它从军事上政治上打击了闽西的国民党反动统治,迅速推动闽西赣南革命形势由低潮向高潮发展。中共福建省委报告说:闽西“各县农民,一闻朱毛到长汀,便先后爆发斗争。”(12)党中央机关报《红旗》指出:“朱毛部队之进攻闽西,发动闽西的斗争,更使赣南的斗争得到掩护与援助。这种渐次分散红军的力量到群众之中去发动群众的策略,将使东南半壁完全造成赤色局面。”(13)可以说,红四军首次入闽的胜利,为创建中央苏区举行了奠基礼。
从井冈山到汀州,红四军的发展空间更宽广,战略目标更远大,一场创建中央苏区的历史大幕从汀州开启。
汀州成为中国革命的重要转折点,有着重要的历史条件:汀州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发展,是其深厚的历史基础,中共领导的革命运动是其直接的动因。
从经济方面看,汀州地处闽赣交界,自唐开元二十四年建制以来,一直是州、郡、路、府所在地。客家母亲河汀江全长600余里,穿汀州城而过,流经上杭、永定,入广东大埔,接韩江,过潮汕入海。自宋代知县宋慈开发汀江航运后,成为汀州的交通要道和经济大动脉。汀江航运繁忙,船只“上游三千,下游八百”,输出米、纸、竹、木等土特产,运入食盐、布匹、洋油等物资。水东桥码头年吞吐量5.6万吨。加上陆路货运,每日不下万人云集汀州,广东会馆、江西会馆、湖南会馆、龙岩会馆等接待八方客商。因此,汀州既是闽西的政治、军事中心,也是闽西的经济文化中心。反观井冈山的经济情况并不乐观:井冈山地区方圆550里,人口不到两千,产谷不满万担,这种条件别说为部队提供给养,连保全群众自己生存都十分拮据。红四军在井冈山最多一次没收地主2万多银元,几经罚款,给养来源已成问题。可见,汀州的经济基础是红四军首次入闽获得胜利的重要历史条件。
从文化方面看,汀州作为闽赣边界的重镇,不仅是经济的枢纽,也是文化的汇集地。汀江航运输入的不单是商品,还有外界的信息和先进的文化。毛泽东1929年首次入闽后向中央报告:在井冈山时“因交通隔绝,仅得中央来件二次”。“三年来中央的刊物我们一本没有看到,及到汀州才看到《少年先锋》第三、四期、《中国工人》第三期、北京出版的《人言》第二期、汀州留沪同志出的《前响》第二期。在湘赣边界时,因敌人的封锁,曾二、三个月看不到报纸。到赣南闽西以来,由于邮路极便,天天可以看到南京、上海、福州、厦门、漳州、南昌、赣州的报纸,到瑞金县可以看到何健的机关报,长沙《民国日报》,真是拨云雾见青天,快乐真不可言状。”(14)足见当时汀州文化比井冈山发达得多,信息也比井冈山快捷畅通。正是通过汀州这一文化窗口,毛泽东得到了国内外的政治局势的变幻信息,作出了创建闽西、赣南革命根据地的伟大决策。
从革命力量看,1919年五四运动后,新文化新思想传播到万山重复的闽西山区。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闽西人民投入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洪流。王仰颜、胡轶环等一批汀籍青年知识分子在北京、广州上海等地学习期间,接受马列主义,加入中国共产党,受组织派遣回到长汀开展秘密革命活动。1927年9月,南昌起义军路过长汀时,发展了段奋夫、罗化成、黄亚光等人入党,建立了中共长汀特别支部。从此,汀州成为中国革命的一个重要战略支点。
汀州地处闽赣边界,是连接赣南、闽西的交通枢纽。在福建,1928年春夏间,中共福建临时省委领导了龙岩后田、平和长乐、上杭蛟洋和永定暴动,建立了闽西革命根据地。在江西,1927年10月至1928年2月,中共江西省委先后领导了东固、延福和万安暴动,建立了赣西南和赣南革命根据地。毛泽东从井冈山到汀州欣喜地看到:“江西福建两省,党及群众的基础都比湖南好些。”“闽西赣南的民众都非常好,长汀县城及新桥、河田等地工作时夺取土劣谷子的群众,一聚就有几千。”(15)
毛泽东在井冈山时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存在和发展,除了中国有买办豪绅阶级间的不断分裂和战争外,“还需要具备下列的条件:(1)有很好的群众;(2)有很好的党;(3)有相当力量的红军;(4)有便利于作战的地势;(5)有足够的经济力。”(16)以汀州为中心连接闽西、赣南的广大地区显然都具备这些条件。
1929年春天,历史选择了汀州,朱毛红军选择了汀州;汀州也为红四军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历史舞台。在创建中央苏区的伟大斗争中,汀州见证了一个个红色经典——
1929年5月,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第二次入闽,“红旗越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开辟了闽西革命根据地,迎来了“分田分地真忙”的革命大好形势。
1929年11月下旬,毛泽东和朱德、陈毅在汀州重聚首,28日红四军前委会决定召开中共红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即古田会议),着手制定建党建军的纲领。
1930年6月,在汀州城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一路军(后改称红一军团),毛泽东任总政委,朱德任总指挥,下辖3个军1万多人,标志着红军的壮大和从游击战向运动战的转变。
1931年9月,红军再次占领汀州城,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中央苏区正式形成。10月,中共汀州市委和汀州市苏维埃政府成立,作为中央苏区唯一的城市苏维埃政权,汀州在经济建设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当时的汀州市苏区交通便利,工业发达,商贸繁荣,成为中央苏区的经济中心,有“红色小上海”之称。
1932年2、3月间,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苏维埃政府、福建军区在汀州成立,汀州成为福建苏区的政治、军事中心和中央苏区的东方门户。
1934年9月,红一军团、红九军团等在长汀进行了中央苏区最后的保卫战——松毛岭战役,长汀成为中央红军的长征出发地之一。
在创建中央苏区的伟大斗争中,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陈云、陈毅、叶剑英、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陈丕显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及瞿秋白、何叔衡等无数革命先烈,都在汀州红土地上留下了光辉的足迹;刘亚楼、杨成武、刘忠、傅连暲等汀州子弟兵在血与火的洗礼中,成为共和国的开国将军。
铭记历史,传颂辉煌:1929年春天,井冈山点燃的星星之火,从汀州开始燎原;汀州由此成为中国革命的一座历史丰碑。
注释:
(1)(4)(7)《红四军前委给中央的信》1929年3月20日,《毛泽东闽西文稿》,中共龙岩市委党史研究室编,2009年12月。 (2)史沫特莱(美)《伟大的道路》1937年著,1979年三联书店出版。 (3)(16)毛泽东《井冈山的斗争》1928年11月25日,《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5)《萧克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97年版。 (8)《共产国际领导人的悲观估计与中央二月来信》,引自延安红色文化培训中心官方网站。 (6)(9)(14)(15)《红四军前委致中央的信》1929年4月5日,《闽西革命史文献资料》第二辑,中共龙岩地委党史资料征集领导小组编,1982年7月。 (10)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1930年5月,《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1)红四军《告商人及知识分子书》1929年3月,长汀县博物馆文物资料。 (12)《中共福建省委报告》1929年4月20日,《闽西革命史文献资料》第二辑,中共龙岩地委党史资料征集领导小组编,1982年7月。 (13)朱赤《朱毛红军与闽赣农民暴动之发展》1929年4月13日,《红旗》第17、18期,《闽西革命史文献资料》第二辑,龙岩地委党史资料征集领导小组编,1982年7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