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新闻类>>红色联播>>正文
特稿:新疆有个“武进村”(组图)
2019-04-28 11:22:17
作者:承文明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收藏】 论坛
分享到:0

新、老援疆人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中红网红色图库)

武进援疆干部谢群丰(右)与村干部蒋国华交谈。(中红网红色图库)

武进援疆干部承文明采访新疆”武进村“的朱小英。(中红网红色图库)

组织动员群众开荒种田。(中红网红色图库)

组织动员群众种植苹果,获得大丰收。(中红网红色图库)

每年8月底至10月底,是新疆的农忙季节。(中红网红色图库)

    不到新疆,不知道新疆之大;不来援疆,不知道国家援疆战略之重要;不参与援疆,不知道武进支边历史之久远。

    来援疆以后,我们还听说,距离受援地尼勒克县100多公里的新疆伊犁霍尔果斯市,有一个武进村,村上住的都是当年来新疆支边的武进人,讲的是武进话,连周边的民族群众都会讲。

    他们为什么要来新疆?他们的支边生活是怎样的?他们现在过得怎么样?

    4月20日,武进援疆工作组干部人才、支教教师一行36人,带着疑问,带着对老一代支边人的崇敬,在尼勒克县副县长、武进援疆工作组副组长谢群丰的率领下,驱车5个多小时,来到霍尔果斯市伊车乡赤哲尕善村,开展“梦回故乡、援疆巡礼”——致敬武进支边前辈活动,看望慰问武进支边老人。

    在村民活动中心。阳光,肆意地倾洒在广场上,那一张张曾经的苹果脸,如今已是沟壑纵横。听说老家来人了,全村的武进支边老人们早早就赶了过来。

    因为武进话,我们几乎第一时间就熟悉了

    新、老援疆人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嘘寒问暖,互致问候,拉起家常,询问老人们的生活情况、身体状况。

    握着支边老人的手,我们明显感受到了一种粗粝厚实,这是长期劳作留下的印记。望着老人们的脸,岁月镌刻下的沧桑,仿佛在诉说着60年支边生活的酸甜苦辣…

    喇叭筒里,支援边疆的召唤,新鲜滚烫

    时间回溯至60年前...

    1959年,在“社员是朵向阳花”的歌声里,在“超英赶美”、大炼钢铁的热潮中,喇叭筒里频繁召唤:“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支援边疆,全家光荣!”喊得青年们热血沸腾,心潮澎湃。

    县上的精神传达到公社,公社传达到大队,层层发动,自愿报名,统一选送。

    欢送会上,群情沸腾,锣鼓声、口号声震耳欲聋。“支边”代表发言:“祖国的召唤,就是我们的使命!告别家乡武进,到新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我们要用自己的双手,把边疆建设成乐园,创造社会主义美好的明天!请祖国放心,请家乡放心……”现场高潮迭起,掌声经久不息。

    9月15日,魏村、安家、小河、百丈、圩塘等108位武进儿女,不远万里,一路奔波,来到了祖国西部边陲火箭公社(现霍尔果斯市伊车嘎善乡),积极投身西部边陲屯垦戍边的伟大事业。

    60年过去了,他们有的已经故去,有的迁至外地,更多的人依然发挥着余热,带领着儿女扎根边疆,传承着“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屯垦精神……

    包仁娣今年已82岁了,聊起往事,包仁娣一脸愧疚:“那天离开常州上火车时,弟弟抱着我,哭得像个泪人。我到新疆一直当妇女主任,重活脏活抢着干,别人都敬佩我,是实实在在干出来的。包仁娣说,“干活我是拼命三郎,获得了县里、州里、自治区的先进工作者,最后荣获了‘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可是心里苦啊,天天盼着武进来信,不管是谁的信,收到一封大家都抢着看。有一天,收到一封电报,晓得父亲去世了,可是我不能回去尽孝啊……”包仁娣一边说,一边止不住地抹眼泪。

    76岁性格爽朗的周培云说道,“常州发往新疆的列车是闷罐车改装的,上下两层,中间架一层木板。许多人晕车,到了一站,车站上送点水,吃点干粮继续走。” “闷罐车里没有厕所,放了一只粪桶,男人还好说,女人怎么办?最后,终于到了新疆的‘家’。这里只有一些没人住的泥坯房,是当地一些居民过不下去了、离开时留下来的,就成了武进支边青年的‘新房’。”追忆当年的情景,老周依然历历在目。

    “那时候新疆的冬季比现在冷得多,出门穿老羊皮大衣、毡筒,戴皮帽子,鬓角眉毛上冻得凝结成一片白霜。有几次风雪天, 水渠结冰,水磨停转,社员们一起凿冰化雪,煮麦粒充饥,砍生柴烧饭……”周培云说。

    生活虽苦了一点,但支边青年生活在一个村子,说的都是武进话,人际关系非常融洽,一家有事大家帮忙。所以,也被人称为“武进村”。如今,村里,依然到处飘荡着正宗的武进乡音。

    “初到新疆,环顾四周,茫茫的荒滩上,满眼的老榆树和一人多高的蒿草芦苇,荒芜的戈壁,东西两边各一排地窝子,其他什么也没有,跟想象的完全不一样。”沈裕方老人说。

    陈阿南老人回忆道:“新疆的饮食很不习惯,来了以后,只能吃粗粮。菜少油,肉难见,劳动到下午就饿得发慌,阴雨天不出工一天只吃两顿饭。”

    李红珍老人回忆过去时抑制不住激动,老泪纵横,她说:“我们刚来时村里人少,我被分配到五组。那时候什么也没有,一个搪瓷盆,我们要用它洗脸、洗脚,还要用它做饭,至今我还留着,这一留就是60年。”

    刚到新疆的时候,大戈壁的荒凉贫瘠和物资奇缺让这些来自“鱼米之乡”的青年们深感震惊,但他们很快调整情绪,在公社的安排下,积极投入到艰苦的生产建设中去...

    第一件事,挖干渠

    38公里长的切得克苏干渠,完全是人工作业。十字镐、钢锹和坎土曼,挖土,抬把子、挑担运土...冬天,地表冻得坚硬,一镐下去震得虎口生疼、双臂发麻,地面仅现出一个白点。终于表层挖开后,钢锹和砍土曼才能派上用场,挖出的沙石全都靠肩挑人抬运到渠堆上。一天下来,双肩红肿,扛个扁担就痛得像针扎了一样。三九天穿着单衣单裤挖土、运土,头上冒着热气,干活时都不敢停下来,停下来就会冻僵,常常有人冻伤。经过一冬一春紧张辛苦的劳作,干渠终于建成完工。

    最漫长艰苦的是,开荒种田

    武进支青刚到的时候,赤哲嘎善村只有零星的小块土地,最大的地块也不超过二亩,而且全都零星分布在榆树林、芦苇荡和蒿草丛中。开荒种田的日子里,白天干了一天的活,晚上还要加班干到深夜,每天劳动十几个小时,基本上没有休息日。肩压肿了,手磨破了,一天下来累得腰酸背痛。年小体弱的都有些扛不住了,但还是咬紧牙关坚持了下来。日积月累,艰苦奋斗,在20多年时间里,武进支青们终于开垦出了5800亩肥沃的耕地。

    就这样,他们度过了最初的适应期,个个都成了劳动能手。挖水渠、修田埂、刨树根、种庄稼……每天早晨天不亮就开工,晚上天黑透了才收工,支青们满怀劳动热情,你追我赶,经常开展各种劳动竞赛。

    “掰玉米比赛让我至今难忘”,张亚虎老人说。“玉米地里热气蒸腾、密不透风,大家背着篓一字排开,每人占四五行,钻进去一身臭汗,褂子渍得泛白。但没人敢穿短袖,干硬泛黄的玉米叶锋利如刀,要是穿了短袖衣服,用不了几分钟皮肤就会拉得遍体鳞伤,更别说还要背几十斤重的玉米了,有时累得一屁股坐在地上,一动也不想动。”采访张亚虎时,老人还在干农活。

    每年8月底至10月底,是新疆的农忙季节。开工哨子一吹响,睡眼惺忪的支青们,就立即出发前往棉田。从早到晚,他们弓着腰,双手不停拾掇,累时只能伸伸腰。捡完一篓踩实后,背起来快步去过秤。“从广播里听到自己排名靠前,就非常高兴,靠后便会自觉加快步伐。”邹留秀老人说。

    长絮棉是新疆重要的经济作物。采摘时,棉花上不能带叶子、棉桃里不能留棉花。为了提高采摘速度,包仁娣还自创了“三只手”拾花法:两只手不停采摘,带叶子的就直接用嘴咬掉,以免再细挑浪费时间。用此法,包仁娣、汤小月、张美娣等几名“拾花能手”每天都能拾花100公斤。

    地窝子阴暗潮湿,长时间住肯定不行。李保育和几个男支青就商议盖几间房子住,于是,他们从10月份开始就打土块、打砖坯、打土墙、打芦苇,这“四打”是最苦最累的活。

    打土墙时不分昼夜连轴干,热了,大家干脆脱掉外衣。湖里的芦苇又粗又高,是盖房的好材料,大家冒着寒风踏入刺骨的冰水里,用镰刀割芦苇,许多人不是手被芦叶划伤,就是脚被芦根刺破,鲜血直冒都不喊痛,继续干。

    经过一个月的奋战,终于盖好了。从地窝子搬进平房、睡到土炕上,“家”的感觉让他们着实兴奋和激动了好些天。

    民族团结 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支青们刚到新疆的时候,当地的民族村民还是逐水草而居,主要以放牧为生,很少种地,没有积攒、储蓄的习惯,一旦遇到雪灾年,生活就非常困难。支青们的到来,给他们带来了武进人民精打细算、勤俭持家的生活理念。

    在经年累月的接触和相处中,民族村民们认可了这种生活观念和持家理念,开始学习耕田种地,实现了从畜牧到农牧的转变,也学会了勤俭节约,日子也慢慢稳定殷实起来。

    为了改变蔬菜品种单一的状况,周腊梅和郑荷英利用探亲的机会从武进带来了家乡的雪里荭、扁豆、豆角、芹菜、冬瓜、小青菜等蔬菜种子,从而改变了只吃胡萝卜加咸菜的老口味。他们还把蔬菜种子送给民族村民种植,传授种菜技术。于是,很多民族村民们学会了种菜,不仅丰富了菜篮子,而且吃不完的蔬菜还能卖掉增加收入,有的还成了蔬菜种植大户。

    上世纪80年代,武进支青从内地引进苹果苗,开启了霍尔果斯种植苹果的先河。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特稿:喀什河畔,琴声悠扬(组图)
·下一篇:无
·特稿:纪念空四师十团28大队首战十勇士(组图)
·特稿:纪念空四师十团28大队首战十勇士(组图)
·特稿:红色宣讲活动走进海口市琼山十小(组图)
·特稿:海上阅兵特别震撼 人民海军逐梦深蓝——一对老夫妻收看中国青岛海上大阅兵有感(
·特稿:环巢湖红色文化传承研究
·特稿:井冈山斗争时期唯一一个外国红军随笔
·特稿:著名红色题材作家杨庆旺做客长征书院(组图)
·特稿:是否猪油版纸币?(组图)
·特稿:第11届“毛泽东颂”原创诗书画征稿评选在京揭晓(组图)
·特稿:百万雄师过大江 渡江战役铸丰碑(组图)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特稿:纪念空四师十团28大队首战十勇士(组图)
吴中直:纪念空四师十团28大队首战十勇士(组图)
特稿:纪念空四师十团28大队首战十勇士(组图)
陈士榘同志诞辰110周年纪念会在京举行 徐文惠出席(
“红嫂家乡”承办全国研学旅行高端论坛(组图)
走读岳麓山之蔡锷墓有感
欧敏:红色宣讲活动走进海口市琼山十小(组图)
特稿:红色宣讲活动走进海口市琼山十小(组图)
让五星红旗在西沙海空永远飘扬的18位烈士
尹宪成、朱洪芝:海上阅兵特别震撼 人民海军逐梦深蓝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5年12月26日,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怀念
特稿:图说谁参加了叶选宁的遗体告别(组图)
特稿:痛悼李昭 怀念耀邦——李昭同志遗体告别仪式
特稿:深切怀念李昭同志 齐心同志送来花圈(组图)
特稿:董必武之子董良翮同志追悼会在北京八宝山举行(
特稿:最后一位开国中将王秉璋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
特稿:老一辈革命家谭震林同志长子谭淮远病逝
特稿:2016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粟裕大将夫人楚青遗体送别仪式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情满淮安”——日本松山芭蕾舞团首次来到
特稿:开国中将陈先瑞夫人王彦同志在京逝世(组图
特稿:贺晓明、林炎志等晋绥革命后代赴兴县迎17名
特稿:毛泽东亲属赴朝鲜祭奠志愿军烈士(组图)
特稿:毛主席机要秘书谢静宜在京病逝(组图)
特稿:高波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湖北红安举行开国上将王建安诞辰110周年纪念
特稿:季振同黄中岳冤案始末(组图)
特稿:红西路军后代2017年新春团拜会(组图)
特稿:《共和国将帅肖像油画集》及画像赠送仪式在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