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和张平化在井冈山黄洋界的合影
大革命时期的共产党人
面对党旗宣誓的新党员
朱德在湘南
井冈“山大王”——王佐
湖南酃县张平化故居
笔者曾随同中科院当代所及井博馆的专家沿秋收起义线路考察
笔者(左二)曾和领导及同仁沿毛泽东主席重上井冈山的线路走访
毛泽东在武汉东湖梅岭
张平化,原名张楚材,又名张光照。湖南酃县(今炎陵县)人。1907年5月9日出生,1926年6月考入武汉中央政治训练班学习,后在国民革命军第三十六军任营指导员,参加过北伐战争。自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返回家乡,从事农民运动伊始,至1935年11月参加长征,他在井冈山区及湘赣边区坚持斗争8年多。期间,张平化与他的亲人们一心向党矢志革命、甘心奉献无怨无悔,为井冈山根据地以及湘赣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作出了积极贡献,并在这片红色土地上谱写出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
“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1965年5月,张平化陪同毛泽东主席重上井冈山,他不仅有幸亲耳聆听了毛泽东在阔别井冈山38年后对井冈山革命斗争的回忆,而且还进一步体味到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真谛、把握了井冈山精神的精髓。从而以他一以贯之的忧国忧民情愫、勤政敬业的品格,为井冈山革命精神的传承和弘扬写下了新的历史华章。
张平化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发展党组织、建立农村武装队,并策应、配合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为井冈山根据地的创建奠定了革命基础。
张平化在湖南省立第三师范读书期间,正值北伐战争轰轰烈烈地展开。在当时浓烈的革命气息感染下,张平化不待学业结束,即于1926年夏抱定决心赴武汉参加北伐军,投身国民革命。幸运的是,投笔从戎的张平化很快就被共产党中央主办的一个“国民革命前敌总指挥部政治部工作人员训练班”录取。当时共产党中央很看重这个训练班,因为训练班的教学内容除了必须进行严格的军事训练外,其中有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要上好政治课。党的许多重要人物如张国焘、李立三、恽代英、施存统、李维汉等皆曾亲临授课。而“毛泽东同志当时是国民党中央的农民部长。他曾在广州主办过农民运动讲习所,北伐军占领武汉后又主要由他负责在武汉举办农民运动讲习所。他给我们讲课的内容主要是《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毛泽东立场坚定、态度鲜明地支持和歌颂农民在革命中的巨大作用。明确地提出了农民问题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的理论和政策。”作为学员的张平化虽然此时还不是党员,但无疑深受教育,多年后,当张平化回忆当年在训练班接受毛泽东同志的教育时,仍然记忆深刻:“毛泽东同志的报告是我在训练班感受最深,受教育最大的一课。”受此影响,张平化加入共产党的愿望更加强烈,也是日后他能够在党的领导下扎根农村并依靠工农这个同盟军起来闹革命的最大动机和主要目的。
大革命失败后的1927年7月,张平化回到了家乡——湖南酃县。酃县是一块红色的土地。早在大革命时期,该县就有一大批进步人士因受马克思主义的熏陶和工人运动的锻炼,积极投身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斗争。与此同时,酃县的土豪劣绅张少文等也试图对“穿着军官制服,带有何键发给的‘护照’、回乡省亲”的张平化进行极力拉拢。
经过大革命的洗礼,并深受毛泽东关于农民运动理论以及当时蓬勃开展的爱国主义运动的影响,使得张平化内心里强烈倾向于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事业。“这时中共酃县县委听到我回来的消息,就派周礼同志来找......问我对党有什么想法。我说这太好了!这段时间我一直到处找党,但都没找到。......我连夜赶到县委所在地黄泥塘,见到刘寅生同志,由他和周礼作介绍人,填写了入党志愿后,经县委批准,正式举行入党仪式,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员。在白色恐怖笼罩大地的时候,加入共产党会引来杀身之祸,但我没有畏惧和丝毫犹豫,毅然选择加入共产党,坚持走革命道路。”
头一天入党的张平化,第二天酃县县委就任命他为中共酃县第二区区委书记,并开始接受党组织赋予的任务。即一面积极准备发动农民起义,一面发展党的组织。在其他共产党人的大力协助下,张平化所在的第二区先后建立了党的石洲乡支部、安坑乡支部和大源乡支部,同时还发展了多名共产党员。几乎与此同时,张平化等人就开始积极组织农民武装,准备暴动。“我们的第一次行动是在1927年10月的一天晚上,逮捕了上九都4个土豪、劣绅。在分了他们的粮,罚了他们的款以后,将他们释放回去。”这次以区为单位的组织暴动,尽管规模较小,但因为与党组织当时所开展的农民运动、组成的暴动队起来闹革命的时间节点、目标完全一致,因而对于在1927年那次著名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起到了积极配合作用。秋暴后的10月下旬,毛泽东带领工农革命军来到酃县上九都,在听取张平化等人的汇报后,对张平化领导的农民暴动颇为赞赏。并和当地党组织一道,“把上九都板坑楼一家收租最多势力最大的地主黄安福抓走了,......红军开仓给农民分谷子,在房屋的墙壁上写了许多大字标语。其中‘打土豪,分田地’的口号最引人注目。”
1928年初,以朱德同志为首的湘南暴动正式爆发后,张平化又在党的统一领导下组织了一次暴动。多年后,张平化回忆起当年的斗争情景仍激情难抑:“……为配合毛泽东同志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从1928年3月9日开始,全县举行武装武装暴动。在东乡,由我率领石洲、安坑、土源等地的农民武装,镇压上九都的反动大豪绅。......这次全县参加暴动的人数上千多,拥有土炮、鸟枪、马刀、梭镖等武器。......3月中旬,正值全县农民暴动处于高潮时,毛泽东同志率领的工农革命军分三路来到酃县。工农革命军第一团,在农民暴动队的配合下,一举攻克酃县县城,消灭敌军一个营。革命军的红旗第一次插上城楼,穷苦百姓奔走相告。”
初次参加中共酃县县委组织的革命斗争中,张平化率领的农民武装旗开得胜,“这次起义,我们兵分三路同时行动。将上九都几家地主即石坝晨的黄安儒、黄安仁兄弟、安坑的刘玉堂、刘大贵兄弟和坑楼的潘矮子等人全部逮捕,并在这三家开仓分粮。”
重要的是,在张平化等共产党人坚持不懈的斗争努力下,酃县的穷苦人民革命意识被唤醒,开始萌生了争取民族独立与社会进步的思想和愿望,这种在斗争中不断觉醒的人民群众,很快便与井冈山区其它几个县的农民群众一道踊跃投入到革命的洪流中,并因此凝聚成了一支重要的生力军,从而成为了根据地创建的重要基础。
张平化 带领亲属踊跃参加革命斗争,并以一心向党、大义凛然的巍然正气践行着革命誓言,为井冈山根据地和湘赣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成为国民党反动派的心腹之患。蒋介石一次又一次地组织重兵包围和进剿,当地挨户团也频繁骚扰,妄图把人民革命扼杀在摇篮中。毛泽东、朱德领导的工农革命军,立足于井冈山,广泛发动和依靠当地的群众,采取游击战略战术,开展游击战争,多次粉碎了敌人的进攻。在此期间,张平化经常率领酃县赤卫大队到山下配合红军行动。也因此数次见到毛泽东,并接受到教育。对此,张平化曾回忆道:“有一次,我在山上,看到毛泽东同志正在和当时的后方委员会主任王佐谈话。谈话的内容是有关井冈山根据地的发展问题,......只见到毛泽东同志用两只手划着一个圈圈对王佐说‘只要山周围的工作搞好了,你这个山就安全了。’”为此,张平化深有感悟:“面对敌人的疯狂‘进剿’,只是孤立地防守几个山头显然是不行的。只有充分发动和依靠井冈山周围各县的赤卫队和人民群众,组成铜墙铁壁,才能胜利地粉碎敌人的进攻。实践证明毛泽东同志的这些军事思想是完全正确的。”
在革命斗争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遇到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解决,甚至将错就错。例如,在当时的群众革命斗争中,有一个问题没有引起重视。党的“八七会议”批判和结束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将党的指导方针转变为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这在党的历史上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但由于历史条件局限,对如何进行武装斗争等一系列问题没有解决好,没有对可能滋长起来的“左”倾情结和做法引起重视。即便1928年党的“六大”在进一步批判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同时,着重批判了“左倾”盲动主义,但对于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极端重要性也存在认识上的不足,党的工作重点仍然是放在城市。当时“左”的倾向主要表现在过高估计自己的力量,把革命处于低潮的形势,估计为“不断高涨”,提出要汇合城乡暴动,“创造总暴动的局面”等等。在农村革命斗争中基本是采取烧光、杀光的政策。有一个口号几乎到处可见:“烧、烧、烧,烧尽土豪劣绅的屋;杀、杀、杀,杀尽土豪劣绅的头”。当然,在革命斗争浪潮到来的时候,积难深重的农民对土豪劣绅出现的一些过激的行动是难免的,也是可以纠正的。但是,作为党的组织、党的领导者,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注意掌握斗争的策略和火候,正确地加以引导,这样才有利于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坚持对敌斗争。可惜当时党内的一些领导人,对农村革命斗争中“左”的情绪和做法,不但不制止,反而支持。
作为地方党组织领导的成员,张平化对此是有深刻认识的。如1928年3月工农革命军占领酃县县城后,队伍一进城就到处烧房子。其中有几幢历史攸久,凝聚着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建筑倾刻之间被付之一炬,实在很可惜。“当时我们许多同志都对烧房子有意见,但在那种气氛中谁也不敢说。我和当时的县委书记刘寅生在第三师范时就是同学,彼此很熟悉,便对他说了一句‘还是不要烧房子的好!’刘寅生一听便指着我说,‘你这是右倾机会主义!’后来不久,县委就因为这件事给了我一次警告处分。”
1928年4月下旬,毛泽东同志率领工农革命军第一团抵达酃县中村并听取张平化等酃县县委及团委干部的汇报后指示:“今后不准乱杀人,对大中小地主要区别对待,要杀的是罪大恶极、不杀不足以平民愤的大土豪劣绅。今后也不准烧房子,房屋是劳动人民建造的,土豪劣绅不能住,可以分给贫苦农民住。烧房子是脱离群众的行为。”随后,酃县县委及时召开发会议,传达了毛泽东所作的重要指示,从而较好地纠正了“左”的错误倾向,制止了大烧乱杀行为。
不仅如此,在斗争中不断成长的张平化的革命思想也日益成熟,因而,张平化学会利用毛泽东的军事思想辨证的看问题,如,有一次,“在工农红军大力配合下,取得了鼓舞人心的胜利。广大群众欣喜若狂是很自然的。但在县委担任领导工作的同志应当冷静地分析形势,要看到敌强我弱的基本情况并未改变,反动势力以城镇为据点,革命势力以农村为根据地的割据局面将是长期存在。因此,当时那种急于把我们县委机关靠近县城,急于把盘踞县城的敌人机关端掉的想法和做法,是不符合当时客观实际的。这是演成‘五月悲剧’的原因之一。在这个问题上,当时的县委成员都是有责任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