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浩气走千山,今年是伟大的五四运动100周年,回想起那场让青年人热血澎湃的爱国学生运动,那场让国人神为之旺、气为之壮的学生义举,青春之花绽放的是那么绚烂,那么热情似火。当时来自陇原大地的学子,跟其他爱国青年一道,共赴国难,积极奔走,共同谱写了一曲壮美的青春之歌,至今思之,仍荡气回肠。
尽管甘肃深居内陆,经济、文化欠发达,但当时旅京学生有90余人,其中的大部分都积极参加了五四运动。1919年5月4日,很多甘肃籍学生加入北京游行学生队伍,集会天安门,王自治、邓春膏等和许德珩、张国焘、邓中夏、罗章龙、高君宇等其他同学一起,痛打卖国贼章宗祥,火烧赵家楼,反对签订《巴黎和约》,要求取消“二十一条”,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口号,实行总罢课。5月5日,王自治接任北京学生联合会主席。当时,他们和另外31名同学被捕,5月7日释放。6月1日,北洋政府连下两道命令,替曹汝霖等卖国贼竭力辩护,取缔爱国活动,要求学生立即复课。6月3日,很多甘肃籍学生参加了北京学生演讲团,走上街头,进行爱国演讲宣传。他们胸藏小纸旗,分散到达预定地点,突然佩戴讲演员徽章,打起演讲团旗帜,慷慨陈词,宣传救国道理。随后,邓春膏、王自治、张明道、张心一、王和生、冯翰英、田昆山等七名甘肃籍学生和其他1000余上街学生被捕,当局将他们的照片贴在天安门上,拘留在北京大学法科楼。狱中,曾开展绝食斗争。在全国舆论一直压力下,北洋反动当局才被迫释放。七名学生在出狱后,拍下了文头这张照片。
在新文化新思想影响下,部分旅京学生先后向家乡人民购寄进步书刊,宣传新文化思想。1920年3月14日,由张明道等人提议,甘肃40余名旅京学生在北京大学召开会议,决定成立《新陇社》杂志社,推举王自治为编辑部主任,邓春膏韩树森田炯锦为编辑兼校对,张明道为经理部主任。5月50日《新陇》第一卷第一期正式发行(该刊物坚持达十年之久,直到1930年9月因经费困难而停刊)。《新陇》先后就甘肃政治文化教育妇女等问题,发表了一系列论述,转载了陈独秀、蔡元培、胡适等人文章,揭露批判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罪行。邓春膏等社员捐资,并向旅京及在籍绅士募捐,充作经费;该刊在兰州、平凉、天水、陇西、武威、酒泉、西宁、酒泉、临洮等地设立发行处。新陇社成员以北大和清华的甘肃籍学生为核心,另外吸收了一部分其他学校的进步学生,如在当时的武昌高等师范的张一悟、张亚衡等。此外,甘肃籍旅京学生节衣缩食,发起募捐,购买进步书报杂志寄回甘肃,对推动甘肃的民主进步潮流起了一定的作用。
五四运动期间,甘肃籍著名书画家范振绪先生在北京大学读书的长子范恕,也在“五四运动”中被捕,夫人苦求先生出面救子,但先生拒绝了夫人的请求,说:“爱国须担风险,革命必有牺牲,我是革命党人,不能向卖国贼乞怜求情,让青年人在革命的风暴中去锻炼,对国家对民族是有益之举。
犹如黑夜里的一盏明灯,甘肃籍的旅京学生虽然数量不多,但他们经受了五四运动的洗礼,对当时闭塞落后的甘肃产生了巨大影响,促进了甘肃人民的觉醒,在甘肃历史发展的史册上留下了光辉篇章。
由于本人能力和资料有限,目前只有以下甘肃籍参加五四运动学子的信息,如有其它资料,敬请赐教:
邓春膏,甘肃循化(现属青海)人,北京大学学生,后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曾任民国时期兰州大学校长 王自治,甘肃正宁人,北京大学学生,建国后聘为甘肃省文史馆馆员,建国后,曾任甘肃省文史馆副馆长。 王和生,甘肃皋兰人,清华大学肄业,建国后聘为甘肃省文史馆馆员 田维大,甘肃镇原人,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今北京师范大学)学生,建国后聘为甘肃省文史馆馆员 田昆山,甘肃泾川人,北京中国大学学生,1949年去台湾 贺凤梧,甘肃宁县人,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学生,建国后聘为甘肃省文史馆馆员 田炯锦,甘肃庆阳人,北京大学学生,1949年去台湾 陈泽世,甘肃皋兰人,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学生,建国后聘为甘肃省文史馆馆员 韩国士,甘肃会宁人,北京中国大学学生,曾任民国甘肃省政府参议,1939年病逝 阎焕炜,甘肃通渭人,北京政法大学学生,建国后一直担任通渭中学校长 冯翰英,甘肃靖远(现为宁夏海原)人,北京工业学校学生,1927年开始在法国生活,1970年回兰州定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