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炳国生于1892年12月,字应龙,又名业均,祖辈住在金寨县吴家店西边的平头山上,9口人生活,家里兄弟五人,二弟廖业堂,三弟廖业斋,四弟廖业麒,五弟廖业麟,家庭贫穷。全家靠租种族下的几亩山田和自家的几亩开荒地为生。廖炳国是家中长子,自小就开始出苦力养家糊口,由于老实肯干,细耕慢作,庄稼经营的总是比别人家的好,闲暇之余,他还会做小生意,贩卖商品,当挑脚夫赚外块补贴家用。一家人日子还能过得去,但也暗藏风险,只能一年裹一年。
不成想,1925年这年大旱,庄稼收成不好,但地主的租课和政府的苛捐杂税并没有减少,在这困难之际,族长却以修祠堂为名,任意加租,对捐不出租的,租种的田地实行转庄。因未按时交租,廖炳国失去已经耕种成熟的田地,因与同姓族长理论还遭到一顿毒打,家里破旧家具被砸烂毁坏,族长逼迫廖炳国搬离廖家湾,逐出廖氏家族,一家人被逼无奈寄居亲戚家,只能靠打短工、挑脚和亲朋好友接济维持生活,两个未成年女儿被迫送给人家做童养媳。1926年,大别山普遍建立农协会,身无分文的廖炳国参加当地的农协会。农民协会是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群众组织,以贫雇农为核心,它第一次将各自耕作,一盘散沙的农民集中在一个组织里,齐心协力向一切压迫势力进行讨伐。农协会员互帮互助,遵循着“仇靠大家报,要报大家仇”的简单朴素道理,打土豪、斗地主,点头哈腰的穷苦百姓第一次直起了腰杆,革命的火种也逐渐蔓延开来。廖炳国在农协会的帮助下度过了一次又一次难关,也慢慢接触到了大别山地区中共早期领导人和革命思想。经过商南地区革命先驱肖方等人的引导和考验下,1927年9月,廖炳国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
金寨县吴家店平头山地处偏僻,山高林密,是进行革命活动立足的好地方。1928年清明节,在太平山村汪上湾火焰垴山顶一块平地上,以廖炳国为首的太平山贫苦农民以梁山结义的形式组成中共领导的早期革命活动组织“十八兄弟会”。这是基于群众觉悟和社会环境而采取的百姓比较容易接受的组织方式,廖炳国年纪最大,是兄弟会的大哥,徐子清、徐其虚、肖方、周维炯等人都是“兄弟会”的成员,社会上出现不平之事,“兄弟会”就会出面打抱不平,与地主豪绅斗争,这一组织受到了穷苦百姓的拥护,队伍也愈发壮大。1928年4月底,大荒坡武装暴动失败之后,党的骨干牺牲了百分之九十,党组织决定重新选举成立商城县委,廖炳国被选为县委委员,和李梯云具体负责商南党的工作。1929年5月4日,廖炳国参加在关庙墨园高氏祠召开的立夏节起义行动会议,负责同各地联络,5月6日,立夏节起义爆发,他和四弟组织一部分农民,拿着大刀、土枪、铁钗和梭标,赶到吴家店,出色地完成了任务。立夏节暴动后,红三十二师师部手枪连成立,他任手枪连连长。后因在作战中左腿跌伤,请求回到地方工作,被任命为商南县一区苏维埃主席。不久,任商城县工农革命委员会主席,同年12月,被选为中共商城县委委员,负责农运工作。1930年初,为加强对边缘地区的统一领导,党决定设五县边区苏维埃政府,廖炳国任主席,在此期间,他带领工作人员,宣传党的政策,揭发敌人罪恶,广泛发动群众。同时他还带领部队,将敌人赶出他们的统治区,然后派出便衣工作人员,深入群众,访问贫苦,做思想教育工作,提高群众的政治觉悟。又吸收当地和苏区青年组织五县边区游击队,配合红军作战。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在这一地区发展了党员,建立了基层苏维埃政权和青年、妇女、少先队、儿童团等群众组织,扩大了红军队伍,推动了革命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