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新闻类>>红色联播>>正文
特稿:学习雷锋好榜样(组图)
2019-02-28 08:58:10
作者:李振国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收藏】 论坛
分享到:0

外国画家笔下的油画——雷锋

湖南长沙望城雷锋纪念馆广场上背枪的雷锋雕像

湖南长沙望城雷锋纪念馆广场

湖南长沙望城雷锋故居

作者(右1)与冯健合影

作者与孟进鸿老人合影

邓州编外雷锋团展览馆

邓州编外雷锋团

作者与邓州编外雷锋团政委姚德奇合影

邓州编外雷锋团展览馆陈列的雷锋入伍通知书

雷锋赠送邓州编外雷锋团团长宋清梅一段话

雷锋辅导的学生孙桂琴等

作者和雷锋辅导过的学生陈雅娟合影

作者在湖南长沙望城雷锋纪念馆雷锋塑像前

美国西点军校博物馆

湖南长沙望城雷锋纪念馆广场领袖题词碑廊

孟进鸿将军接受采访

    一个大国的保卫,不仅仅依靠一个士兵。当一个普通士兵以短暂的一生,诠释着对祖国的忠诚,对社会的忠心,对人民的忠实的高尚品质,汇成了一座精神家园,融入民族血脉文化之中,撑起了民族的脊梁。激发千千万万人们砥砺前行,在各自岗位上为保卫祖国,建设祖国而不懈努力奋斗。 雷锋,就是这样一位普通的士兵。领袖题词学雷锋 雷锋,1960年1月8日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62年8月15日因公殉职。 雷锋,带着22岁的青春年轮,走进了历史长河。“在雷锋的历史上,虽没有上甘岭冲天的火光,也没有云周西村惊人的风雪,但我们完全可以说,他同黄继光、刘胡兰同样伟大;或者说,他就是我们祖国建设年代的黄继光和刘胡兰,是我们时代的。”一代文学大师,著名军旅作家魏巍这样说。 一位诗人说过,“他(雷锋)不是将军,却立下了无数功勋;他不是文豪,却写下了不朽诗文;他如此平凡,如此年轻;像一滴小小的春雨,却渗透亿万人的心……”雷锋的一生是平凡的。 学习平凡,工作平凡,生活平凡,事迹平凡。 然而,正是这些无数的平凡构成了他的伟大。雷锋把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共产主义光辉思想相结合融化在头脑里,把公而忘私牺性奉献精神落实在行动上,在平凡的岗位上把有限生命投入到了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 一个艳阳日子,我慕名来到湖南长沙望城雷锋纪念馆。 这天是周一,馆休日。 纪念馆的同志得知我们远道而来,破例允许我们进入了馆区。

    此时,洽遇从外地赶来参观的一群退役老兵,也随着我们一同进入了馆区。 高8米(基座3米),身穿军装,背着长枪,容光焕发的雷锋英姿塑像安放在纪念馆门前的广场上,成为纪念馆标志性雕像,参观者争相与之合影。 “背枪的雷锋”,成为了人们记忆中的经典形象。 无私奉献的雷锋精神,穿越时空,熠熠生辉,光照人间,谱写着一曲又一曲和睦、和谐、和平发展的赞歌。 短暂铸就了永恒,平凡塑造了辉煌。 雷锋因公殉职后,当年不足70万人口的辽宁抚顺小城,竞有10万群众,自发地走上街头为这位普通的年轻士兵送行。 通往烈士陵园10公里长路上,戴着白花与黑纱的人群汇成了一条长河,哀思涌动,绵延不绝…… 1963年3月5日,共和国领䄂毛泽东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挥毫,为这位平凡的士兵纷纷题词。 长沙望城雷锋纪念馆,“领袖名人题词碑廓”,展示了这些题词。 毛泽东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 周恩来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愿当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就应该向雷锋同志的品德和风格学习。” 陈云题词:“雷锋同志是中国人民的好儿子,大家向他学习。” 董必武题词:“有众读毛选,雷锋特认真。不惟明字句,而且得精神。阶级观清楚,勤劳念朴纯。螺丝钉不锈,历史色长新。只作平凡事,皆成巨丽珍。普通一战士,生活为人民。”

    著名诗人、剧作家贺敬之:“看,站起来/你一个雷锋/我们跟上去/十个雷锋/百个雷锋/千个雷锋!……升起来/你一座高峰/我们跟上去/十座高峰/百座高峰/千座高峰!——千条山脉呵/万道长城!……” 毛泽东主席1963年3月5日,“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发表以后,先后有中央政治局常委以上领导19人次,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务委员以上领导25人次,共和国元帅、大将、上将21人次为雷锋题词。 “2012年通过大世界吉尼斯纪录,雷锋是党和国家领导人题词最多的士兵。”2012年3月,大世界吉尼斯上海总部负责人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向北京学雷锋基金管委会颁发奖牌,奖牌上刻着这样一段文字。 孟进鸿老人是毛泽东主席身边工作人员,我在国防大学学习期间是我的系政委,我多次听过他作的报告。 在北京石景山我们采访了他,老人回忆当年毛泽东主席秘书林克对他说: “毛泽东主席这个题词(指“向雷锋同志学习”),并不是秘书林克之前准备的十几个备选题词中的一个。毛泽东对林克说:‘学雷锋不只是学他哪一件好事,也不是学他某一方面的优点,而是要学他的好思想、好作风、好品德。学习雷锋长期一贯地做好事,而不做坏事,学习他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毛泽东在学习雷锋什么的问题上是有自己的深入思考的,号召全国人民学习雷锋精神的实质,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主义信仰。” 在这之前,毛主席对罗瑞卿说过,“雷锋值得学习啊!向雷锋学习,也包括我自己。我也要向雷锋学习。” 在中央杭州会议上,毛主席又一次谈到学雷锋。他说,“雷锋日记你们看过没有?我看过雷锋日记的一部分,此人懂得一点哲学。” 毛主席还说过,雷锋日记比那些死读书的大学生写的论文强多了,这一点是那些大学生无法比拟的。 毛主席对自己的子女毛岸青、李敏、李纳说,我们要向雷锋学习,为人民服务。 1965年8月30日,毛主席为庐山疗养院护士钟学坤题词,“学习白求恩,学习雷锋,为人民服务。” 在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倡导下,雷锋精神已成为亿万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雷锋,一面伟大的旗帜,在共和国的上空高高飘扬。 雷锋的名字家喻户晓,学习雷锋成为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集体的自觉行动。 雷锋从这里起步 湖南,长沙,望城,简家塘。 1940年12月18日,雷锋出生在一座破旧的茅草屋里,取名雷正兴,乳名庚伢子。

    一个风和日丽,艳阳高照的上午,我走进雷锋故居。 雷锋短暂的22岁生命里,在此生活了16年。 这里三面环山,西面为塘。 这是一个两进12间的四合院。 雷锋等4户人家各占一个角落,堂屋共用。 属于雷锋名下的3间屋在东北角,分别为正房、厨房和共用的那间堂屋。 由于年久失修,1958年11月雷锋去鞍钢前最后一次回简家塘告别时,那3间茅屋己不复存在,仅剩一片废墟。现在的“雷锋故居”,是在原宅基础上凭记忆仿建的。正房里陈放着雷锋祖孙三代用过的两张床、1张大柜、1张书桌和几条凳子。 “雷锋从灾难深重的旧社会,带着脊背上的疮疤,手背上的刀痕和心灵上创伤走进新中国的。”著名军旅作家陈广生,生前在《雷锋在我心中》一书中,这样深刻形象地写道。 雷锋在这里度过了苦难的童年,启蒙的小学时代和初期参加工作的时光。

    长沙,老城区闹市,湖南省总工会家属院。 一幢老式住宅楼,没有电梯,我拾阶走到五楼,叩开冯健大姐的家门,她热情接待了我们。 这是一个普通的家庭住宅,客厅显著位置上,挂着毛泽东主席当年接见冯健的大幅合影照片。 1956年的一天,冯健在县委书记张兴玉家里,第一次见到在县委当公务员的雷锋。 张书记说,“小雷,认识一下这个姐姐。她叫冯健,高小毕业回乡参加农业生产,她是全县第一个女饲养员,带头进行科学养猪,18岁加入共产党,被评为‘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上北京见过毛主席。” 冯健,湖南望城人,1937年生。1955年9月、1957年5月、1964年6月,先后3次受到毛主席和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冯健与雷锋相识后,先后交往了6年之久,雷锋称她为“健姐”。雷锋去鞍钢和参军后,他们之间书信往来,经常交流。 雷锋十分仰慕冯健,决心向她学习,好好工作,也到北京去见毛主席。

    雷锋1961年6月4日,寄给冯健的一幅照片背面写道,“冯健姐姐:我永远向你学习,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 冯健从湖南省总工会副主席岗位退休后,始终坚持学习和宣扬雷锋精神,多次作学习雷锋的报告,并辛勤耕耘,写下了《雷锋从这里起步》和《雷锋在湖南》两本书。 在冯健大姐家书房里,她接受了我们的采访,讲述了雷锋在湖南的事迹。 1955年,雷锋在荷叶坝小学上学。这年春天,在农业合作化高潮中,雷锋把土改中分得的3.6亩田地全部捐入荷叶坝小学。 1956年11月17日,雷锋调到望城县委当公务员。第二年2月8日,雷锋光荣加入共青年团,同时被评为县委机关工作模范。 1957年夏天,雷锋到望城县治沩工程指挥部当通信员,被评为治沩模范。 1958年春,雷锋到团山湖农场当职工,他响应团县委提出的捐献一台拖拉机的号召,捐款20元,成为全县青少年中捐款最多的一个,被县委决定去学开拖拉机。 1958年11月15日,雷锋到鞍钢化工总厂洗煤车间当推土机手。不久,出席了鞍山市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代表大会。 雷锋入伍前参加工作不到4年期间,几易岗位,他干一行爱一行,行行干得都很出色。 在县委机关,工作堪称一等;在治沩工程指挥部,被称为未参评的无名英雄;在团山湖农场,被评为全县下放干部先进生产者;在鞍钢出席鞍山市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代表大会。 “雷正兴”是孤儿时的名字,雷锋觉得解放了,自己已经不再是孤儿,还用这个名字不合心意。

    1957年2月,雷锋征求县委书记张兴玉的意见,想改个名字。 张书记考虑了一下说,你就叫雷峰,行吗?峰是山峰,是高峰,这一定会永远激励你奋发努力,攀登高峰。 雷锋点点头。 在去鞍钢前夕,雷锋把山峰的“峰”,改为先锋的“锋”。 雷锋自我解释说,自己将来要加入中国共产党。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成为其中的一员,做个先锋战士,把名字改为先锋的“锋”字更有意义。 雷锋战友在行动 雷锋,伴着五星红旗的升起走进了新中国。 雷锋精神,伴着改革奋发的号角走进了新时代。 历史的天空中,雷锋的名字闪耀在英雄的星河里,雷锋精神扎根于社会主义中国这片沃土之中,成为激励中华民族前进发展的精神瑰宝。 半个世纪后的今天,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依然闪烁着伟力的光芒。 55年,55道精神年轮,在中国大地上异彩纷呈。 离开长沙,我乘火车来到享有“中国第一雷锋城”荣誉称号的古城河南邓州。 “中原天府,丹水明珠”。 邓州位于豫西南、湖北交界,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全球华裔“邓姓”发源地、医圣张仲景故里。 1046年,范仲淹被谪知邓州,应挚友滕子京之邀,在邓州花洲书院挥毫写下了脍炙人口、千古传颂的《岳阳楼记》。 邓州城内,一座占地277亩的“邓州编外雷锋团展览馆”拔地而起。 馆名由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国防部原部长迟浩田上将题写。 这里陈列着“邓州编外雷锋团”的历史和事迹。 这天下午,“邓州编外雷锋团”团部,政委姚德奇接待了我们,接受了采访。 姚德奇政委介绍了“邓州编外雷锋团”的事迹。 姚德奇,雷锋的战友。当年和雷锋同住一个大宿舍,雷锋睡下铺,姚德奇睡在他对面的上铺。 姚德奇同雷锋在一个连队工作、学习、训练、生活了近两年时间,与雷锋朝夕相处。 雷锋带着他一同打理连队的菜园子,共同照顾孤寡老人,还在一起学习毛主席著作,一起读报。 这段特殊的战友情缘和经历,奠定和开启了姚德奇一生对雷锋精神永恒的追求和奋斗的美好征程。 1960年8月,和姚德奇一样,邓州560名热血青年应征入伍,走进了沈阳军区工程兵工兵第十团的军营。 在这座军营里,他们遇到了早8个月入伍的雷锋,与他成为同团战友。 在这座军营里,他们听过雷锋在全团军人大会上,作的忆苦思甜报告、学习毛主席著作的体会报告和先进事迹报告。 在这座军营里,他们当中有32人与雷锋同在一个连队朝夕相处,学习、工作和生活。有的和雷锋有着亲切的交往和接触,有的得到雷锋的帮助和关怀。

    在这座军营里,他们亲身感受了平凡而伟大的雷锋精神,并在雷锋精神激励下,努力学习,勤奋工作,奋发向上,不断进取。64人提升为军官,走上连、营、团的领导岗位;313人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216人当了班长。 时光荏苒,岁月如歌。1964_1985年间,他们先后退役,相继转业复员回到邓州。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 特殊的部队经历,使他们对雷锋精神有着深刻的理解。 到地方工作后,他们始终抱定“我是雷锋的战友,我是雷锋团走出来的官兵,要为雷锋争光,不给雷锋抹黑,要像雷锋那样做人做事”的坚定决心和对雷锋精神永恒追求的信念,像一颗红色的种子,在各自岗位上自觉践行雷锋精神,续写新的雷锋故事,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他们始终坚持听党的话,跟党走,不计较个人得失,自觉为党为国家分优。扎实工作,干一行爱一行,全心全意为民。在领导岗位上的,严格要求,清正廉洁,做人民公仆。在农村工作的,当好村民的领头雁,带领乡亲们奔小康,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这些雷锋在邓州的战友们,践行雷锋精神的同时,不忘身体力行,在邓州大地上广播雷锋精神。 宋清梅,担任过雷锋生前所团——沈阳军区工程兵工兵第十团的第九任团长。 他和雷锋一起工作、生活了两年。 宋清梅没有忘记,1962年2月19日,同雷锋结伴去沈阳,参加沈阳军区首届共青团代表大会,目睹了“雷锋出差一段路,好事作了一火车”。 路上,见到石块,雷锋就搬起来放到路边,遇见询事问路的,雷锋不厌其烦地给予帮助。 上了火车,雷锋放下挎包,就去帮助列车员打扫卫生,给旅客倒水,扶老携幼,问寒问暖。 开会间隙,雷锋经常到厨房帮厨,在餐厅帮着端菜端饭,忙个不停。 会议召开前,雷锋领着他看了一场电影《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出了电影院,宋清梅说,“这个电影真好看,孙悟空神通广大”。雷锋说,“这个电影很有意义,那个唐僧是非不分,沙和尚没有原则,猪八戒好吃懒做,孙悟空爱憎分明、敢于斗争。

    蒋介石要反攻大陆,我们需要有孙悟空的劲头。”听了雷锋的话,宋清梅心里暗暗佩服,人家雷锋班长就是有水平。 宋清梅永远不会忘记,雷锋为他的亲笔留言:“亲爱的宋清梅同志,送你几句话:一个革命者,就应该把自己毕生的精力和整个生命,为人类的解放事业——共产主义全部付出!”这闪光的语言,始终珍藏在宋清梅心底,每每想起,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宋清梅决心以雷锋为榜样,做一个像雷锋那样的人。 宋清梅转业回到邓州不久,1989年邓州市委号召在全市开展“学雷锋,树新风,雷锋精神在邓州”的群众性活动。 宋清梅十分激动,把从“雷锋团”转业回来的10多名营、团干部召集到一起,他说“我们是雷锋的战友,雷锋团的骨干,一定要积极参与、配合好学雷锋活动的开展。” 宋清梅说出了大家共同的心声,得到了大家的支持。 雷锋在邓州的战友迅组织起来,成立了“学雷锋指导小组”,各乡、村相继组成了以雷锋战友为组长的“学雷锋指导小组”和“学雷锋送温暖小分队”,坚持实践和传播雷锋精神,营造了浓郁的学雷锋氛围。 他们在各自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百分之九十以上被评为优秀党员、先进工作者、精神文明标兵,近百人立功受奖,在邓州大地上树起了一面旗帜,在人民群众心目树起了一座丰碑,被誉为“编外雷锋团”。 邓州雷锋战友带头学雷锋活动,从“学雷锋指导小组”发展到“学雷锋指导委员会”到“编外雷锋团”,学雷锋团队越来越大。 “邓州编外雷锋团”成立至今,先后成立了“房管营”“交警营”“大学生雷锋营”“幼师营”等20个营,“雷锋艺术团”“学雷锋研究会”等10个直属单位,新老成员达13000余人。 他们在各自岗位上实践雷锋精神,广播雷锋精神,使雷锋精神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邓州编外雷锋团”的行动和事迹,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和人民群众的认可。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特稿:3月3日与您相约——安源纪念馆2018年志愿者工作总结暨2019年志愿者招募活动(组图)
·下一篇:无
·特稿:3月3日与您相约——安源纪念馆2018年志愿者工作总结暨2019年志愿者招募活动(组
·特稿:家乡的老中医(组图)
·特稿:第三届中国青少年红色才艺作品征集评选活动在京启动(组图)
·特稿:第三届中国青少年红色才艺作品征集评选活动在京启动(组图)
·特稿:抗日救乡队长吕自凭(图)
·特稿:全国“双百”英烈谱(下)006——女排群体(图)
·特稿:全国“双百”英烈谱(下)006——女排群体(图)
·特稿:河北临漳乔庄村树一尊汉白玉毛主席塑像2月26日上午举行揭幕仪式(组图)
·特稿:筑梦新时代 争做好少年(组图)
·特稿:福建省红色旅游交通规划图(组图)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李振国:学习雷锋好榜样(组图)
特稿:学习雷锋好榜样(组图)
在国共两党的最高监狱跑了个来回的杜聿明将军
廖霞:3月3日与您相约——安源纪念馆2018年志愿者工
特稿:3月3日与您相约——安源纪念馆2018年志愿者工
家乡的老中医(组图)
特稿:家乡的老中医(组图)
特稿:第三届中国青少年红色才艺作品征集评选活动在
第三届中国青少年红色才艺作品征集评选活动在京启动
江山、铁威、陈胜:第三届中国青少年红色才艺作品征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5年12月26日,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怀念
特稿:图说谁参加了叶选宁的遗体告别(组图)
特稿:痛悼李昭 怀念耀邦——李昭同志遗体告别仪式
特稿:深切怀念李昭同志 齐心同志送来花圈(组图)
特稿:董必武之子董良翮同志追悼会在北京八宝山举行(
特稿:最后一位开国中将王秉璋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
特稿:老一辈革命家谭震林同志长子谭淮远病逝
特稿:2016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粟裕大将夫人楚青遗体送别仪式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情满淮安”——日本松山芭蕾舞团首次来到
特稿:开国中将陈先瑞夫人王彦同志在京逝世(组图
特稿:贺晓明、林炎志等晋绥革命后代赴兴县迎17名
特稿:毛泽东亲属赴朝鲜祭奠志愿军烈士(组图)
特稿:毛主席机要秘书谢静宜在京病逝(组图)
特稿:高波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湖北红安举行开国上将王建安诞辰110周年纪念
特稿:季振同黄中岳冤案始末(组图)
特稿:红西路军后代2017年新春团拜会(组图)
特稿:《共和国将帅肖像油画集》及画像赠送仪式在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