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矗立在唐山市大城山公园内,由彭真同志题写的“冀东人民抗日暴动纪念碑”)
发生在1938年7月的冀东人民抗日武装大暴动,是我党在敌后组织的一次反对日本侵略者的伟大壮举,距今整整80周年。这一武装斗争的胜利,沉重地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在冀东的统治,扩大了我党我军的影响,为开辟冀热辽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基础,为配合全国抗战,争取全面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为冀东人民抗日武装暴动起到了直接发动、组织和领导历史作用的华北人民(抗日)武装自卫委员会,是我们党在“七七事变”后于天津建立的第一个北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
(华北人民(抗日)武装自卫委员会旧址——利亚书局,天津市原和平路100号,现已拆除)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陕北召开了著名的瓦窑堡会议,当时中国革命处在重要、复杂、紧急的转变关头,华北是全国抗日的前沿阵地,情况异常:一方面,日本帝国主义策动汉奸进行所谓“华北五省自治运动”,企图侵吞华北。在中共领导下爆发了北平“一二·九”运动,将全国抗日运动推向新的高潮;另一方面,国民党政府继续推行妥协退让政策,残酷镇压人民抗日爱国运动,华北的抗日爱国组织大部分被破坏,而党组织存在比较严重的关门主义错误。在内外复杂矛盾交错的形势下,中共中央决定派刘少奇担任中央驻北方局代表兼北方局书记。在刘少奇的指导下,华北人民(抗日)武装自卫委员会改组成立,积极推动了华北地区统一战线的发展。
一
冀东,位于华北平原东北部,北倚燕山,南临渤海,既与平津交界,又是连接东北与华北的咽喉地带。当时旧行政区划系河北省东北部地区,包括通县、顺义、怀柔等22个县(包括当今的唐山、秦皇岛,天津东部、北部宁河、宝坻、蓟州,廊坊北部三河、香河、大厂,北京东部通州、顺义、平谷、密云)。日本侵略军占领东北后,于1933年5月占领唐山,成为关内最早的沦陷区之一。于1935年底由日军一手操纵在冀东成立了伪政权,使冀东脱离了中国版图,为日军进一步侵占华北敞开了大门。1937年8月,因“通州事变”,伪冀东防共自治政府迁往唐山,次年1月唐山改镇为市,日寇利用这个傀儡政权把冀东变成他们吞并全中国的军事跳板和前进基地。
在陕北洛川会议上毛泽东提出:“红军可以分一部于敌后的冀东,以雾灵山为根据地进行游击战争。”1938年2月2日,毛泽东致电朱德、彭德怀:“应准备在适当时期,派高级领导人去雾灵山。”
为了建立冀东抗日根据地,毛泽东、朱德、刘少奇等领导人从政治上、军事上、兵力上给予了高度重视和明确详细的指示。2月初,毛泽东电示八路军总部和晋察冀军区,具体做好组织部队挺进冀东的准备。3月6日,朱德、彭德怀指示八路军115师邓华支队由平西向怀柔、顺义、延庆、昌平一带发展,形成深入冀东的有利条件。4月1日,八路军总部电令八路军120师宋时轮支队与邓华支队接近。4月20日,刘少奇和毛泽东、张闻天在《关于巩固与扩大晋察冀根据地指示》中提出,晋察冀军区可分出一部分兵力“向冀东、热边发展”。5月1日,刘少奇又电示聂荣臻,要求晋察冀军区立即派出部队,坚持在冀东创立根据地。
平津沦陷后,北方局迁移到山西临汾,河北省委留在天津。刘少奇领导北方局认真讨论了华北游击战争问题,认为冀东不同于华北的其他地区,是一个战略要地,又是交通要道,受敌人多年统治,冀东人民不堪忍受敌伪政权的奴役,有强烈抗日要求,决定在冀东迅速发动抗日武装暴动配合全国的抗战。
为实现洛川会议的战略目标,刘少奇于1937年9月底写信给河北省委,要求不失时机地抓紧准备冀东抗日武装起义,信中强调,党的工作重点要放在农村,动员干部和党员去农村,并尽量去平津周围的农村,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准备发动冀东游击战争,配合八路军建立以山地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还指出,“应集中力量去加强与布置冀东工作”。并在组织机构和干部配备上做了相应调整,由马辉之接任河北省委书记一职,吴德任组织部长,姚依林任宣传部长兼省委秘书长,林铁任军事部长。根据刘少奇的指示,河北省委决定从北平、天津等大城市动员共产党员、青年学生到冀东农村发动群众,举办游击队干部训练班,把经过培训的骨干分派到冀东第一线。
1938年2月初,直至7月上旬,中共中央—河北省委,八路军总部—晋察冀军区之间频繁的无线电波、步履匆匆的人员往来聚集在当时中国北方的繁华大城市天津,不同衣着、不同身份却步调一致的人们紧张地奔波忙碌在津门与冀东的乡村之间,形成了一条看不见的战线。
恰在1938年春,开滦五矿爆发了反对英日帝国主义的同盟大罢工。早在罢工酝酿阶段,河北省委派胡锡奎同志去唐山市委工作。罢工开始后,又从天津派周文彬(即金成镐,朝鲜族)等同志去开滦参加领导这次罢工。罢工最初是反对英国矿主的,为了与抗日斗争相配合,党决定:“抓住工人的迫切要求,由经济斗争引导到政治斗争,由改善工人生活的反英斗争,形成浓厚的反日氛围,引导开滦工人举行武装暴动,支援八路军抗日”。罢工取得了胜利,锻炼了工人队伍,后来冀东暴动时,有7千名矿工参加。在开滦罢工的同时,冀东暴动的准备加紧进行。为此,河北省委派李运昌为路北特委书记,胡锡奎为路南特委书记。北方局还派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原红四方面军的团政委李润民、营长孔庆同等到冀东参加暴动的军事指挥工作,河北省委还从天津向冀东输送了四部电台。
二
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非常重视统一战线工作。早在1936年春,成立于北平的“华北各界救国联合会”,以大学教授为公开身份的中共党员杨秀峰担任党团书记,主要以上层知识分子和学生为主,包括工人、农民、商人、妇女各个方面,是我党领导下的半公开组织。在它的推动下,上海成立了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根据抗日战争的形势需要,杨秀峰按照党的指示,脱下长衫,南下太行山组织抗日武装,由中共党员、红军干部李楚离接替杨秀峰担任党团书记。“七七事变”后,党的工作重点也转向农村,组织群众搞武装斗争。为取得暴动的胜利,不断扩大抗日力量,刘少奇要求在组织下层群众斗争的同时,积极开展上层统一战线工作,争取冀东各种抗日力量,应与各方面协商组织一个能包括各武装部队、政权机关与群众团体在内的机构,领导一切抗日事宜。根据这一指示精神,1937年8月“华北各界抗日救国联合会”改组为“华北人民(抗日)武装自卫委员会”,简称“自卫会”。为适应当时政治形势和便于组织武装,决定派王仲华(原名董毓华)作为代表并携带“自卫会”章程、组织状况说明书和备案呈文前往武汉,向国民政府备案,争取合法地位。王仲华到达武汉请示董必武后,经郭沫若介绍见到了国民政府分管民众运动的第六部部长陈立夫,由于在敌占区,人民要求武装抗日,这个理由不好驳,陈立夫便同意了组织备案。王仲华返回后,与李楚离等立即展开工作。
后来,冀东分会成立并邀请杨十三、洪麟阁、高志远等参加“自卫会”的领导工作,共同商谈在冀东组织部队和武装暴动等事宜。
“自卫会”作为直接联系晋察冀与冀东的枢纽,既要认真贯彻落实毛泽东和党中央的指示,保持与晋察冀八路军的紧密联系,又要协调在津的各党派人士密切合作;还要担负起具体发动工农商学兵和爱国知识分子、开明士绅联合起来的重任,号召“有人出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参加暴动队伍,支持抗战;又要避免日伪军、警、宪、特的侦缉和搜捕。
后来李楚离做了比较详细地回忆:“河北省委派我到晋察冀军区,商谈由聂荣臻司令员指挥冀东暴动的问题。我到达阜平后,向聂司令员汇报了我们党在冀东的组织情况和准备联合举行起义的洪麟阁、高志远的情况。聂司令员听了汇报以后提出:现在是游击环境,阜平距冀东太远,由他指挥冀东暴动是非常困难的。他说:‘我们准备派邓华的部队进入冀东,配合地方发动暴动。你们可以再派人到平西,同邓华同志具体商量。’我回天津后,向河北省委汇报了聂司令员见面的情况。4月,我到平西向邓华同志介绍了党在冀东的组织和暴动时大体能组织多少军队等情况,最后我们商定,利用青纱帐的有利时机,于7月中旬举行暴动,并约定邓华部队进入冀东后,与我们在遵化城东南部山区会合。”
根据党中央和八路军总部一系列指示,5月底邓华和宋时轮两个支队在宛平县西部(今北京以西)斋堂、杜家庄地区会合,整编为八路军第四纵队,宋时轮任司令员,邓华任政委,李钟奇任参谋长,刘诚光任政治部主任随即挺进冀东。
据回忆,1938年初,李楚离、杨十三、洪麟阁以玉田县十里坨杨绶卿家里作为联络点,着手抗日暴动工作。4月底,杨十三、马漆汀、马溪山、连以农等人陆续到达遵化县地北头村。杨十三亲到滦县、乐亭、丰润等县参加秘密动员工作,相继参加了中共冀热边特委在丰润县的田家湾子召开的军事会议,与李楚离、李运昌、胡锡奎、洪麟阁、高志远等一起,研究暴动前的准备工作和暴动后的有关问题;参加了滦县多渔屯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冀东抗日联军决定在7月16日在遵化、丰润、迁安等6个县同时举行暴动。
三
在暴动前,李楚离、杨十三、洪麟阁一方面抓紧做暴动的准备;一方面研究战局和社会动向,还对伪团警开展游说工作。暴动日期迫近,不料,地北头村汉奸刘秉忠向敌人告密,伪警察巡官果振钧获知,7月5日拂晓,丰润县沙流河伪警备队突然包围了洪麟阁家,进行围剿查抄。洪麟阁、杨十三指挥部分暴动队员击退伪警后,将队伍转移到玉田县小狼山。7月7日,驻丰润县日本顾问亲自出马,调集丰润、玉田县伪警备队1000余人,日军200多人拉网包抄将洪麟阁和杨十三领导的暴动队伍围在小狼山上。当时,洪、杨只带百余人,因未到暴动时间,队员们分散隐蔽在各县、村,仓促中无法通知集中。时值暴雨,杨十三掩护洪麟阁带少数警卫员突围去玉田十里坨,找到李楚离、杨效昭和二总队杨绶卿,带队应援小狼山。杨十三送走洪麟阁后,在小狼山上与敌人周旋战斗,坚持到深夜,冒着滂沱大雨,带队转移到鲁家峪。敌人尾随紧追,丰润、玉田、遵化三县敌伪15OO余人又将杨十三围困在鲁家峪。洪麟阁脱险后与李楚离带领集合的队伍来援,杨十三带领队伍于深夜分散突围。
杨十三认为已经暴露,决定提前于7月9日在地北头村宣布了起义。杨十三和洪麟阁一起,率领所属抗联部队1000余人,积极配合挺进冀东的八路军第四纵队对敌作战,7月12日一举攻克玉田县城,活捉了日军顾问石本,伪县长郎惠和宣布投降。首战告捷,万众欢腾,在玉田县城,杨十三主持召开各界人士大会,号召大家团结抗日,有人出人,有钱出钱,有枪出枪。
抗日浪涛汹涌澎湃,群众揭竿而起,所到之处,势如破竹,敌伪军惶惶不可终日,当时,这支抗联队伍被敌伪称为“洪杨之乱”。抗日联军纪律严明,深得民心,力量日益壮大,很多百姓和一些民团在大势所趋下持械投奔而来,冀东抗日联军第一路很快发展到近5000人,编成四个总队。连续攻克了沙流河、亮甲店、鸦鸿桥等重镇,并一度攻克丰润县城,经大小战斗50多次,名扬冀东。
据当年亲历的老同志们回忆,整个冀东武装抗日大暴动,从7月6日港北和7月7日岩口开始,经过一个多月的暴风骤雨,首先在以滦县、昌黎、乐亭、迁安、遵化、丰润、玉田、蓟县、平谷、三河地区和开滦煤矿为中心的广大山地和平原发展起来,并推动了周围各县人民参加暴动,如卢龙、抚宁、密云、通县、顺义、香河、宝坻、宁河、武清、兴隆、青龙等20多个县民众参加暴动,远远超出当时领导人和组织者的预料之外。仅抗联系统就组建了有7万多人全副武装的47个总队,国民党和其他抗日军还有3万多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