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触动我心灵的是杨得志前辈在回忆录里描述的面对极度困难的冀鲁豫边区形势,他们本能地立下与冀鲁豫边区军民奋战在一起的决心和恒心!“由于敌人频繁地“扫荡”,疯狂地经济掠夺,和异常严重的旱灾,一九四二年刚过,饥饿和瘟疫以难以想象的速度在冀鲁豫平原蔓延开了。群众开始了毫无目地的逃荒。去山西,闯关外,从这村逃到那庄,由这城奔往那县,挣扎在饥饿和瘟疫的死亡线上。山东范县(今河南)是一个小县城,我到那里的时候,竟挤不出逃荒要饭的人群。一些在根据地从未出现的、令人不忍目睹的事情发生了。一位壮年汉子肩挑一对箩筐,一头一个瘦得皮包骨头的孩子,污面乱发,分不清是男是女。那汉子有气无力的喊着:“谁要孩子,按斤换粮,一斤换一斤!”他的妻子扑在孩子身上,疯叫着:“不!不!俺不!……”一个年过50岁的老妇,领个头插草标、面黄肌瘦、衣不遮体的姑娘,喃喃的哀求行人:“哪位先生行行好,把俺这闺女领去吧,她才18岁,您老给她碗汤喝就行了,领去吧,救她一命吧。我老婆子不要钱,也不要粮……”姑娘在老妇凄惨的乞求声中,扑簌簌的流着泪……妇女的疯叫,姑娘的泪水,老妇的乞求,孩子的无言,这一切似乎刹时都变成了刺入我们心上的钢刀……我眼含热泪,情不自禁地从上衣口袋里掏出仅有的两块银元,递给老妇和那个汉子。指战员们把能拿出来的东西都拿出来了,有的同志把孩子抱在怀里,给他两块干粮,又无可奈何,恋恋不舍的放下他……我们应该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这些受苦难的人。但当时全区受灾的村庄达1600多个,有80万人断了粮菜,其中有800多个村庄已经空无一人。春寒未过,连树皮草叶也是干枯的啊!即使把部队所有的一切都献出来,也解决不了问题,更何况我们的物力、财力已经少得极为可怜了呢?在冀鲁豫边区被日伪军蚕食的极度困难时期,中央军委体谅我们的困难,爱护我们,来电征求我们的意见,是留在原地坚持下来,还是去苏北地区发展根据地。但是,大家都知道,开辟冀鲁豫边区这块根据地是不容易的,指导员和人民群众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可以说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有我们的血汗,我们不能离开这里的亲如父母兄妹的人民群众,也不能离开这块撒着烈士鲜血、埋着烈士忠魂的土地。我们向中央发电,代表全区指战员和人民群众,请求允许我们和人民群众一起坚持冀鲁豫边区的斗争。同志们说: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是我们打出来的,虽然暂时失去了一些,但终究会夺回来的!我们生长在这里,每一寸土地都是我们自己的,无论谁要抢占去,我们就和他拼到底。激越昂扬的战斗歌声又响了起来----- ”这是杨得志前辈对那个时代的控诉,也是对冀鲁豫边区军民深厚感情的忆恋,更是对开辟冀鲁豫边区根据地经历的艰难困苦发自内心的感慨!
最让我念念不忘的是在冀鲁豫大地流传至今的体现杨得志前辈们爱民惜民大爱情怀的《血粮》典故。沙区经历4.12大扫荡之后,群众缺吃少穿,生活极度困难,饥饿不断夺去人们的生命。冀鲁豫行政主任公署副主任段君毅同志搞到一批粮食,要杨得志司令员速派部队去押送这批救命粮到沙区,杨得志司令员立刻命令民一旅旅长兼五分区司令员朱程带队前去。不料运粮部队押送着五十余车粮食,路过清丰县的宋村时,全被盘踞在那一带的顽军高树勋的部队截走了。
粮食就是生命,救老百姓性命的粮食一粒也不能丢!杨得志司令员知道这是党政机关不知花了多大力量组织人民群众勒紧裤带、一粒一粒省下来支援沙区的救命粮呀!命令朱程:“你给我把宋村包围起来,限时要他们把粮食交出来。过时不交,就武力解决。”朱程带部队把宋村团团包围后,顽军还是不交。无奈之下朱程司令员下令,虎口夺粮。夺粮战斗打响了,激烈战斗中夺回了救命粮,可我军有战士伤亡,赶车运粮的群众就把受伤的战士抬上粮车,在枪林弹雨中紧急赶车前行,当群众听说杨司令给送来了救命粮,激动万分,纷纷跑来卸车帮忙,却看到装粮的布袋布满血迹,血渗进粮食里,成了一袋袋血粮。乡亲们明白了杨司令员给她们送来的这批救命粮是战士们用鲜血换来的,纷纷放声大哭,一位老大爷手捧一把用鲜血染成红色的玉米哭喊道:“这是战士们用鲜血染红的粮食,用生命换回来救咱老百姓的血粮呀,这粮食咱们吃不下去呀!咱留下来当种子!来年打了粮食继续打日本鬼子吧!”这是冀鲁豫边区军民对杨得志前辈们的真诚感恩,是对杨得志前辈们发自肺腑的支持、尊崇与爱戴!
一个个历史故事就是我与杨得志前辈隔世情缘的再延续,通过这份情缘我又认识了申戈军妈妈,黄敬、宋任穷、黄克诚、王宏坤、杨勇、苏振华、韩先楚、陈再道、贾心斋等等众多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更多的抗战故事使我与杨得志前辈们的隔世情缘绵延不断,激励着我和我的同事们践行“厚德、包容、创新、笃行”的清丰精神,夯实“敢想、敢干、干成、干净”的工作作风,继承“艰苦奋斗、顽强拼搏、自力更生、敢于创新、众志成城”的英雄冀鲁豫精神,用真心、诚心、敬重心守护好纪念馆这块党性教育阵地,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开展好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工作、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工作、全国红色经典旅游景区工作、全国纪念抗战设施遗址守护工作,更好地拓展与继承我们与杨得志前辈们的隔世情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