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银青(1894-1952),安徽省金寨县斑竹园镇沙堰村人(1932年前属河南商城南乡)。罗银青儿时聪明好学,甚为族人喜欢,得本姓公祠资助,随叔父罗师源攻读私塾十余载。因才华出众,名声鹊起,与其兄长罗选青一起被誉为“商南罗家二才子”。
1914年,时年20岁的罗银青在当地设馆教书,向学生灌输爱国思想。他常常告知学生:“求知报效于民,读书勿忘救国”。面对时局,他也曾写信给在北京军阀政府任职的兄长罗选青:“……帝制已崩,无奈生灵依然涂炭。民国初建,何由华夏益见倾危?……”。罗银青忧心国事,常当众感慨:“不排外患,国无宁日;不解内忧,民无生计”。家中挂着一幅对联:“投枪杀敌英雄志,挥笔诛奸士子心”。对此,一些乡绅忧心忡忡,惶惶不安。
1920年,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到大别山区,这如同黑暗中的一盏明灯给迷茫中的罗银青以极大的启发和鼓舞,也开启了罗银青探寻革命真理之路。
1926年春,罗银青辗转来到武汉,在同乡青年李梯云(时在中华大学读书,共产党员)的帮助下,逐在汉口扎下了根,为此后投身革命创造了有利条件。在武汉生活期间,罗银青经常深入到英资泰安纱厂,鼓动工人罢工反帝,在斗争的实践中懂得了许多革命道理,增长了革命斗争经验,逐步成长为一位笃信马克主义的革命战士。
1927年春,罗银青考入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1927年3月由广州迁到武昌),接受了毛泽东、肖楚女、澎湃等领导同志的教育,革命意志更加坚定,同年罗银青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7年夏,罗银青同志从武汉回到家乡,以教书为掩护开展革命活动。同年秋,罗银青同志在沙堰洪觉庵大庙(现为金寨县斑竹园镇境内)办起了改良私塾,许多学生慕名而来。罗银青同志不仅教授文化知识,还开设了政治课程。罗银青同志曾以“菩萨”为题,为学生写范诗一首:
满腹无非草与泥,假装体面把人欺; 空因尸位夸尊贵,贯向乡民作福威。
为传播进步思想,孕育革命火种,罗银青在学校大龄学生中组织成立了“农运研究小组”,反复学习毛泽东同志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罗银青同志还广泛发动群众、宣传进步思想、组织学生参加农会示威游行。洪觉庵学校师生的激进活动,受到了群众认可和赞扬,却也引起了当地豪绅地主的不安,他们联名向商城县衙状告罗银青“通共”。1928年8月,商城县派来30多个团丁,闯进洪觉庵,砸毁桌凳,并准备捉拿罗银青。适逢罗银青外出,才免遭灾难。
洪觉庵学校既是革命思想的启蒙地,还是党组织的重要联络点。1928年冬,为保护罗银青同志的安全和便于组织联络,党组织改派罗银青同志前往斑竹园小河王氏祠办学。
1929年5月,商南立夏节起义胜利之后,为兴盛苏区教育,罗银青同志调任果子园乡佛堂坳模范小学当校长。他编歌写戏,积极宣传革命胜利,动员青年参加红军。同年9月底(农历8月),红32师由鄂东胜利回师商南,区、乡苏维埃政府普遍建立,人民群众欢欣鼓舞,张灯结彩,玩灯唱戏,热烈庆祝。为了表达广大劳苦群众翻身解放和庆祝苏维埃政府成立时的喜悦心情,当时的商城县委书记李梯云和县委委员漆禹源、漆先棣在花堰白莲宫(现金寨县斑竹园镇境内)研究决定编写一首歌唱苏维埃的歌曲让群众演唱,并把此任务交给少共县委书记徐乾。徐乾又与少共县委组织部长漆先棣、宣传部长漆先平商量,决定让罗银青同志编写。此时桂子飘香、金风拂面,面对革命的大好形势,罗银青同志激情满怀,此情此景,他兴致勃勃地创作了《八月桂花遍地开》这首富有强大战斗力和号召力的革命歌曲,并和以当地群众喜爱的“八段锦”民歌曲调,广泛教唱,这首革命歌曲传遍鄂豫皖苏区乃至全国苏区。此外,罗银青同志还先后创作了《兵变歌》、《穷人调》、《小放牛》、《妇女歌》等数十支歌词。
1931年2月,罗银青同志被调到汤家汇与何复舟共办赤南县《红日》报社和红日印刷厂。罗银青先后任报社编辑主任和印刷厂的撰写主任等职。
1932年9月,红四方面军第四次反“围剿”失利,被迫进行转移,罗银青同志深受重伤,后虽经群众相助得以治疗,终因敌人严重摧残,未能跟上革命征程,但他的革命理想始终坚定、革命意志始终坚强。此后,罗银青同志以笔为武器,继续坚持战斗。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罗银青同志写了许多歌颂共产党和人民群众的诗篇。
1940年,罗银青同志在《愤世谈》一文中写道:“烈日施威,蒸出万民血汗;南风解温,怎除百姓烦恼。乡长保长,五殿阎王;豪门显贵,一路凶神。征粮逼租,谁敢短缺一升半合;催伕要歀,说半夜不能到五更。乡民父老,披星戴月,昼夜辛勤,到头来室如悬罄;百长流痞,敲骨吸髓,贯行讹诈,全都是巨富名门。这个世道,颠颠倒倒!哪一年月,清清正正!真是要人死命!”
罗银青同志在七律《自感》(收集在罗银青同志的《青云诗集》)中写道:
莫把英雄泪汪潸,丈夫安肯受轻怜; 权威对我难加辱,贫贱骄人自泰然。 蒲柳经秋常萎悴,竹梅卸雪耐清寒; 时人莫道由天命,宁看扬眉大有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