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教育部门对红色研学的态度。
教育行政部门在学生研学旅行中应该重点是督促学校和机构是否真正研学,而不是层层去备案(实际上是审批)旅行社、基地、营地,特别是红色基地,国家有关部门早已核准,就不应该再设门槛。旅行社、营地,只要有关部门核准,教育行政部门就不要层层备案了,这与国家政策也不符。而且有个市教育局,先是市里选定一批旅行社,各县区又另行再选一批旅行社,层层设卡;还强调基地(营地)必须联合体,营地不可以单设。红色旧址、故居是历史资源,在景区根本没有建设营地的场所,而且是国有单位,没有门票收入,他们没有投资的驱动力。只有那些投资巨大的私营场、馆、拓展中心等,对营地投资有强大的驱动力。他们收取巨额的门票、活动费,然后高额的回扣捆绑旅行社和教育部门。比如有个农庄,在水沟上搭上几根竹竿,学生摇摇晃晃走过去,说是“过铁索桥”,在山顶上挖了几里路,说是“长征”,就是这样的“红军体验”,收取每生380元,回扣旅行社280元。
红色研学处于弱势。红色资源都是历史资源,没有参与性、没有观感性、没有娱乐性,学生一般不会主动选择,承办机构没有门票、活动费等回扣也不会推荐,在校长“勾兑”下的家委会也不会选择。
中小学阶段有七次研学旅行,教育行政部门有必要强制规定每学段必须参与一次红色研学,首选而且必选。
学校选择研学团队时,要综合研学主题、收费标准、研旅方案等方面而确定出行。教育行政部门特别是教育纪检部门要加强督查力度。
在初中毕业会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中加大红色文化和传统文化的考分考值。
四是研学旅行的食宿营地建设。
中小学研学旅行的核心是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那么营地建设就是“重中之重,难上之难”。没有营地,学生安全无法保障;没有营地,学生费用负担沉重。可以说,没有营地,研学旅行就是一句空话。
人大代表在建议中提出“新建、改建、扩建、利用”四条腿走路,在实际操作中“困难重重”。
新建,改建,扩建牵涉到发改委、国土和建设部门等部门,利用废旧的学校、医院、机关、民宿等,牵涉到公安部门。可公安部门住宿许可证只针对专业的酒店宾馆,而工厂和学校的食宿不属于公安机关管辖,由工厂、学校直接管理。研学营地究竟属于学校教育的延伸还是专业的酒店宾馆?现在属于管理上的两难境地。
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难,政府有关部门应该集中研究,采取特殊、可行的政策,让中小学研学旅行落地,让红色研学成为研学旗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