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土城四渡赤水纪念馆时,我们在电子留言屏上虔诚地写下心声。
两天来,我们穿行在赤水河畔,感受这里的人文历史、风土人情,也不忘品尝风味小吃。考量、探求“换了人间”的历史巨变,再次认识这支经受过非凡的意志和体魄磨砺而无坚不摧的人民军队。
10月10日下午过泸州长江大桥进入四川雅安,这是本次行程中第三次跨越长江。11日将奔赴甘孜的泸定。
以三雅著称的雅安,盛产“雅鱼、雅雨、雅女”,交通发达,我们选择这里为入川的第一站。川藏南线的国道G318四川段,车多、湾多、坡多,然而沿途极致的美景连连,遇见不少的徒步和骑行者。向西修建雅康高速的施工车辆来来往往,据悉,新的高速公路将在2018年初部分通车。
位于四川省泸定县的泸定桥,长100余米,9根铁索作底链,4根铁索分作两侧扶手,横亘跨越在激流汹涌的大渡河上,两岸山崖壁立,桥东与城相连。
在我们早年使用的小学语文书中,多次读过“飞夺沪定桥”这篇课文,早已被文章中红军战士的英雄气势所感动,至今仍记得语文老师提示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今天我们即将到英雄曾经创造“神话”的地方,自然有些期待。
1935年5月25日,中央红军长征先头部队在安顺场强渡大渡河成功后,蒋介石急调川军增援泸定桥。27日晨,红一军团二师四团仍为先峰部队,由团长王开湘、政委杨成武率领从安顺场出发,沿途击破川军阻击,冒雨在山路中强行军120公里,于29日晨占领了泸定桥西桥头。当日下午四时,红四团二连22名勇士,在全团火力掩护下沿着铁索,向对岸冲击,最终冲进泸定城。与此同时,策应红四团夺桥战斗的红一师和干部团也于大渡河东岸到达泸定城。随后,中央红军主力从泸定桥上越过天险大渡河,成为红军长征的重要里程碑,正可谓“十三根铁链 扛起一个共和国”。
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位于城南大渡河东岸,二十二座勇士碑像,将我们的视野引向高耸的纪念碑,碑体和大理石地面以抽象的铁链为主题。
站在摇晃的泸定桥上,初秋的凉风伴着桥下奔腾不息的河水,眩晕中有些凉意,抚触这些硕大的百年铁链,却仿佛感受到当年烈火燃烧后的炽热。
离开泸定,离开少年时崇拜的泸定桥,回首瞭望,蜿蜒在群岭之中的大渡河,依然义无反顾地向前奔腾。
10月12日,经芦山、宝兴、小金县,翻越夹金山垭口后,到四姑娘山下的长平村。这是我们行程中相对耗时最长的一段,也是短时间攀升海拔相差最大的一天,导航如实的记下了这段行程的数据。我们对国道G318、G350,省道 S210并不陌生,在2008年5月执行抗震救灾任务,都汶公路塌方,曾经走过同一段道路。从都江堰经雅安迂回上述三县,过卓克基、米亚罗、理县,绕行近一千公里,强行奔向震中汶川,当时的情景历历在目。时过境迁,9年后再次行走在曾经的救灾路上,即将翻越夹金山,心中自然兴奋不已,只是卡车换成了越野、戎装换成了便装。
新铺装的路面比较平整,2013年4月20日芦山县曾发生七级地震,现仍可以看到落石区,只能尽快通过,部分砾石路段雨后更加泥泞难行。
硗碛(qiao qi)乡泽根藏寨幽静地坐落在夹金山下的水库岸边,雨后不久的初秋,微风习习,驱赶了路途的疲惫,使人神清气爽。藏寨存有当年红军翻夹金山时毛主席和朱德的旧址(复建),隔岸观望红旗状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翻越夹金山纪念碑光彩夺目。过了这里也就进了夹金山腹地。
1935年6月 9日中央红军攻克宝兴县城,12日,担任先头部队的红一军团二师四团受命率先翻越夹金天险,将士们迈出翻越雪山的第一步,续写了红军长征史上的华彩篇章。6月13日,后续的中央红军大部队开始翻越夹金山,誓师大会选在了红军井所在的扎角坝,想必红军当年曾在此饮马露营。
遗存的“红军小路”竖起了纪念碑,道路进行了铺装,向北延伸进入山地,标示距垭口三十四公里。夹金山国家森林公园以前归属一家国营林场,08年5月17日“红蚁”曾和队员们在院内黄色建筑的一层宿营一晚。故地重游,10月中旬上山的温度和当年5月一样,寒气袭人,全无山下的暖意。
继续前行,与盘山路一起攀升的是海拔高度,植被越来越少越低矮,担心的雨雾却越来越浓。车外温度显示4℃,行至海拔4114米的夹金山(王母寨)垭口时,云雾茫茫,烟雨笼罩,能见度极低,周边没有积雪。08年5月经过此处所见的路牌、纪念碑和周围的雪峰全部隐匿在雾气昭昭里,近处新立的夹金山地标被洗刷的纤尘不染。站在浓雾中的垭口,重走长征和抗震之路的双份激动,似乎冲淡了接踵而来的高反。
回望当年,在环境如此险恶的条件下,那些来自南方、衣着单薄、脚踏草鞋的红军将士们,攀爬着常年积雪、空气稀薄、时风时雨的高山是何等的艰难!这种挑战人类极限的壮举,在以后的长征中多次翻越往复发生。
带着对先辈们深深的钦敬之情、仰慕之意,离开垭口下山进入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小金县,山路依然蜿蜒,然而峰回路转,烟雾弥漫中,雨逐渐停了下来,方知夹金山的秋意已浓。
下山后,在道路右侧,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尊红色雕像,坐落在小金县的达维乡夹金村,这里是红军翻越雪山后经过的第一村落。继续下行近七公里左右到达雪山北侧山下的达维,红一军团二师四团与红四方面军二十五师七十四团会师之地。
从会师处G350继续西行然后再向北走S210,就是08年的行军路线。我们选择了向东走G350,四姑娘山--卧龙--映秀--都江堰--成都。中途在阿坝州小金县的长坪村夜宿,此处海拔3200米,由达维短时间上升到此处,高原反应竟然比夹金山的垭口明显。
幸运的是次日上午,天气转好,阳光透过云隙,照耀在邛崃山脉的四姑娘山上,也为中秋的高原草甸披上了一抹金黄。只是四姊妹中的幺妹峰倒像是南国公主,时常躲藏在白云的帷帐后面,不愿露出真容。
下行的G350国道风景美丽如常,经过卧龙镇后,山体震后的遗存迹象逐渐明显,到达映秀镇后,短暂休息驶向都江堰和成都,也意味着高原之路到此结束。
到达成都的当晚,与迎候的老同学酌酒欢谈,次日经汉中市休整一夜后,10月15日直驱陕北延安。汉中,汉家文明发祥地,几乎位于华夏版图的几何中心。与邂逅的朋友散步在夜幕下的汉江岸边,以古鉴今。
穿越秦岭,车行黄土高原抵达延安,特意选住在毗邻杨家岭的窑洞式宾馆。这里周边革命遗迹林立,不少的国家公务员在此接受党史教育。我们利用晚间游览了宝塔山,徜徉在延河边,体味着人们对革命圣地的礼赞。
我们到达红军长征终点的心情,随着宝塔山灯光的变换、延河水的流淌,百感交集,先辈们那气壮山河的远征,用我们这代人的今生无论如何也丈量不完;相反,我们行走的每一步更感觉是探寻先辈足迹的起点,那些遗迹、遗物深藏的故事值得我们及千秋万代追忆、探索和深思。
告别了延安,踏上了返京的路途,雨中的道路不再崎岖,平原之路似乎变得更加宽畅,10月17日在十九大前夜回到北京,繁华街道上的人们似乎用异样的目光打量这台满是征尘的车辆。
后记
长征,这一亘古未有的英雄壮举,如史诗般铭刻在祖国的山河大地上,亦如红军将士用鲜血铸就的丰碑,屹立不倒,永世激励着后人缅怀、传承、追忆!我们只是利用短暂的时间,以红一方面军为主线,重走了长征路的主要节点。中国工农红军作为一个整体,各路方面军的长征同样惊天动地、可歌可泣,足迹遍布华夏的地北天南、雪域高原,甚至“西行一路少炊烟”的祁连山脉、戈壁荒滩。我们一路求索探寻魂牵梦萦之地,只为怀着感恩的心,揭示每一枚勋章背后感人至深的故事,追忆,恰如一次与先辈的重逢。
(附:红一军红二师四团抗战时期编入115师后转战齐鲁,誉为“铁军”,建国前编入127师。2008年5月19日,在汶川银杏乡与这只英雄的部队相遇,协同救灾。)
在此次的行程中,得到各地友人的热情接待和鼓励,感谢王健、赵建平、张云生、蔡洪利、张学武、雷燕萍、陈燚璇、郭锦华、杨永健、杨安生、刘佩、宋汉平、俞杰、贾仲平、杜振波,罗荣春等各位朋友。也感谢家人的一贯支持。本文四部分,总计近万字,照片两百余张,疏漏、错误之处也望大家指正。
(国庆节 微信中有感而发)
最后,以毛泽东主席的《七律•到韶山》作为本文的结束。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