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11月6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习仲勋同志,从江苏南通前往苏州。为亲自了解和考察乡镇工业发展情况,途经乡镇工业较为发达的沙洲县(1986年12月1日沙洲县更名为张家港市)时,专门到沙洲县乡镇工业的典型村——欧桥村调查考察。
当时,沙洲县委书记陈璧显因公外出,不在家,由主持工作的县委副书记王振明(后为张家港市委副书记、书记,苏州市副市长)负责接待并陪同中央领导参观考察。
根据王振明回忆,接到上级通知后,王振明专门到通沙汽渡南岸的西界港渡口迎接习仲勋同志。陪同习仲勋前来考察的有中共江苏省委副秘书长叶绪昌、中共苏州市委副书记林瑞章等,共30人。习仲勋一行分乘几辆汽车,王振明就坐在习仲勋的车上。一上车,习仲勋就问“你叫什么名字”,王振明回答后,习仲勋笑着说“光明正大啊!”车上的气氛顿时活跃了起来。
一路上,王振明向习仲勋汇报了沙洲县情况。沙洲县是1962年从常熟县、江阴县各划出部分公社组成的,当时的经济状况尤其是工业基础较差,在苏州地区八个县中居于末位,人称“小八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县委提出“聚精会神致富,理直气壮抓钱”,全县掀起大力发展乡镇工业的热潮。至1985年,全县乡镇工业产值达到25.18亿元,比1978年增长8.7倍,年递增率为百分之38.34。乡镇工业就地消化农村富余劳动力18.72万人,农民人均收入增长3.05倍,达到717元。1985年乡镇工业上缴税收9242万元,占全县财政收入的百分之55.3。
车子途经鹿苑乡时,习仲勋问为什么叫“鹿苑”,王振明回答鹿苑是一个古镇,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在此养鹿狩猎,所以叫鹿苑。王振明说,鹿苑境内还有古黄泗浦,是唐代鉴真和尚第六次东渡日本获得成功的起航地。
车子途经塘桥乡时,王振明介绍这个乡的乡镇工业发展很快,1983年全乡的乡、村工业总产值就达到9192万元,1976年以来年均递增百分之五十,全乡农副工三业总产值超过1亿元,是江苏省第一批“亿元乡”。因为习仲勋一行安排的时间很紧,就没有去塘桥,而是直接驱车去了欧桥村。
车子即将进入欧桥村时,习仲勋还问到为什么叫“欧桥”,王振明当时没有回答上来。实际上,欧桥得名的原因是,村里有一条古桥名叫欧家桥,桥旁的自然村就称为欧家桥。1958年公社化时,欧家桥所在大队就称为欧桥大队,1983年政社分设,欧桥大队改称欧桥村。
一到欧桥村,村党总支书记张永来已在村口迎接。张永来是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欧桥村治穷致富带头人。1970年他带领群众率先建办农机修理厂,接着办起手套厂、针织厂、服装厂、编织厂等企业,1981年工业产值突破千万元,成为沙洲县第一个“千万元”大队。1985年,全村农副工三业总产值居苏州市各村之首,列江苏省第二,被誉为“苏南模式”典型之一。
习仲勋一行首先来到村接待室,听取张永来的情况汇报。张永来说,村里用办工业赚的钱,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全村两千亩农田格子成方;用于改善农民生活,家家户户住上楼房,用上自来水、液化气;用于建造公共设施,建起农民文化宫、小学、幼儿园、小宾馆、书厅、灯光球场、商店等公共设施。张永来说,过去欧桥村很穷,人家说“有女不嫁欧桥”,现在富起来了,是“有女就要嫁欧桥”。习仲勋听了频频颔首,非常高兴。
在王振明、张永来陪同下,习仲勋一行考察了欧桥村设有1100座位的农民文化宫,有770座看台的灯光球场,400多个座位的书厅,还有小宾馆、商店副食品门市部等。来到村中心塘河的桥上,习仲勋极目四望,看着近处整齐排列的农民住宅楼,远处格田成方的农田,感慨万分,说:“真是好样的,要是全国农村都像欧桥村就好了!”
习仲勋在欧桥村视察约两个多小时。离开欧桥,王振明送习仲勋同志到沙洲县与常熟县的交界处船底桥。常熟县的同志已经在桥边等候了。习仲勋一行在常熟又考察了碧溪乡的布厂、羊毛衫厂和文化中心,然后就去苏州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