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如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对于这个问题,习总书记在2014年2月17日的讲话明确指出:“我们认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就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按劳分配为主体,就要促进共同富裕,西方国家能接受吗?”这就清楚地告诉我们,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就必须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这两个主体地位,促进共同富裕,消除两极分化,这是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的观点,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是不可能接受这个观点的。这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所得出的正确结论。
《三十讲》非常重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多次提到“公平正义”、“实现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等等。该书在第104页讲:“我们党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第142-143页讲:“建设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实现收入分配合理、社会公平正义、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第231-232页讲:“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实现公平正义是我们党的一贯主张。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制度安排,依法保障人民权益,逐步建立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实现社会公平正义首先要做大‘蛋糕’。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决定性因素。”从这些论述中可以看出,编者认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首先要做大‘蛋糕’”,提高“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这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决定性因素”;同时要“建设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逐步建立社会公平保障体系”等等。这些措施,对“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当然是会发生一些积极作用的。但是没有触及到生产资料所有制这个要害问题,是不可能真正解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问题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公平正义”是一种抽象的观念,它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离开生产方式,追求抽象的“公平正义”,只能是“水中捞月”。古往今来,人类对理想社会的憧憬始终贯穿着对“公平正义”的追求。但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最终都难以避免失败的命运。西方学者曾辛辣地指出,资本主义只是在形式上保障每一个公民拥有平等的机会使用他们的权利,而这种权利最后带来的结果是:一切人都有“在桥梁下睡觉”的平等权利。马克思主义第一次把公平正义的实现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指明社会不公的根源在于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只有彻底摒弃这种社会制度,建立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否则,是绝对不可能的。美国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号称社会保障很完备的国家,在那里仍然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的公平正义。这是世所公认的。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要实现共同富裕的“公平正义”也非易事。2015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清华、北大、人大、复旦五位青年党员学者著的《大道之行——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社会主义》指出:“改革开放30多年间,中国创造了经济增长最快速度的世界记录,但同时也快速从一个相当平等的社会变成一个非常不平等的社会。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979年中国的基尼系数只有0.317,到1999年就越过了0.4的警戒线,而到2008年进一步攀升到0.483,不平等程度比美国还要高,中国成为世界上收入最不平等的国家之一。”(第183页)“中国财富差距更是大得惊人。调查数据表明,中国的家庭资产差距持续拉大。1995年中国家庭净财产的基尼系数为0.45,2002年0.55,2012年达到0.73,。最富的百分之一家庭占据了百分之三十的财富,最富的百分之十家庭拥有的财富在百分之63-百分之85区间。如果没有有效的方式加以遏制,中国的贫富分化就会愈演愈烈,‘共同富裕’的政治承诺将成为画饼。”(第183-184页)怎么办呢?该书认为,“国有经济还是中国稳步走上共同富裕道路的经济基础。在一个资本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里,贫富差距不断趋于拉大就如同物体在地心吸力作用下不断趋于下坠一样。政府二次分配之手是无法遏制这一趋势的,根本之道,就是在生产资料占有上做大公有经济的比重,使全体人民成为最大资本家,而国家成为最大的CEO”。(第199-200页)这本出版三年、畅销60万册的政治理论读物,在“跋”中道出了真心话:作为共产党员和青年学者,我们要“像开垦过的大地裸露自己灵魂一般,我们捧出我们的心灵。”我在此引用该书的大段论述,正是想把作者的“灵魂”、“心灵” “捧”到大家面前,以求共享之!
五、为何不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三十讲》在第十八讲“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中,讲了七个问题。其中第一个问题最后一段,在第196页讲到“坚定文化自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时指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这一大段论述,完全出自于十九大报告讲到构成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的第七条方略时讲的内容。它是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题目的统领下,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七个要素。可是,《三十讲》在照抄这段话时,对统领这段话的“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却只字未提,似乎十九大报告根本没有谈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似乎它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毫无关系。事实果真如此吗?非也!其实,十九大报告把“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基本方略”之一,正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人们都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初是在2006年10月11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的,其基本内容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七部分讲社会主义文化问题,其中第一点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接着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党的十八大报告第六部分关于“文化强国建设”的四个方面内容中,第一点就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并再次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在这个总目标之下,其第五项任务就是倡导24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八大修改通过的党章,增写了“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正是在此基础之上,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扩大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容量,除了继续强调“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之外,在原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之前,加上了“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使之成为“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样完整的表述;另外,还增加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样,党的十九大报告不仅大大丰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而且大大提升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地位,认为它是构成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条基本方略之一,肯定其是“兴国之魂”的重要地位,统领文化发展方向的重要作用。
可是,《三十讲》只字不提“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基本方略”,令人不可思议!该书第十八讲第二个问题“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强调“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稳定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深入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这就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它是不可能取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因为,这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根据十八大报告和十九大报告的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文化建设的一个总纲领,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是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个方面的重要任务。《三十讲》在第十八讲只讲“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而在这一讲和全书中,都没有提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将其排斥在外,这跟“全面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要求,是相去甚远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所以如此重要,党中央多次强调它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就因为它首先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马克思主义是“兴国之魂”的理论基础,“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掌握了正确的理论基础和奋斗目标,自然成为“兴国之魂”。可是,《三十讲》第十八讲,在论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却没有谈及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如何牢固树立“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的内容。这样,就有可能导致“失魂落魄”,那就不利于“全面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了。
马克思的名言告诉我们:“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我们期盼该书在修订时,能够按照马克思所说的那样,真正地在理论的彻底性上下功夫,而不要避重就轻、避难就易,丢掉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只有这样,才能用真马克思主义来“说服人”、“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改造世界的巨大物质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