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年之后,毛泽东对斯诺回忆自己读这本书的情景时说:他从中知道了拿破仑、俄国叶卡德琳娜女皇、彼得大帝、惠灵登、格莱斯顿、卢梭、孟德斯鸠及林肯。
这本书是同学萧三的,在当时东山学堂十分罕见,毛泽东非常渴望一阅,于是求借。而萧三却给毛泽东设卡——对对子,说“我这书里讲的是英雄豪杰,你听着,上联是,‘目旁是贵,瞆眼不会识贵人’,请对。”
毛泽东略一沉吟,从容答道:“请听,‘门内有才,闭门岂能纳才子。’”萧三听罢,感到很不好意思,低下头来说:“请恕小弟无礼,贤兄大才,愿为知己,地久天长。”
从此,萧三与毛泽东成了好朋友,他们常在一起散步游玩、交谈学习心得、评论诗文、畅谈时事,诚挚相待,日后还成为革命战友。
几天后,毛泽东还书给萧三,并十分感慨地说道,当今的中国太需要书中这样的英雄豪杰了。我们应该探讨一条富国强兵之道,才不至于蹈安南、朝鲜、印度的覆辙。前车之辙,后车之鉴,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应该要努力,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在“东山”,有一处石桥,这是当年毛泽东与同学们“三谈”——谈读书心得,谈社会问题,谈国家大事的地方,也是那首至今让人争议的《咏蛙》的“产床”。那是8月的一天,天气酷热,中饭后,毛泽东与几位先生和学友,来到石桥边的树阴下纳凉。
突然一只青蛙从水中跳出,蹲在便河水中的一块大石头上,正好被柳阴遮住,立刻吸引了大家。有位同学提议:“润之兄文章锦绣,诗才过人,今天以蛙为题,赋诗一首如何?”众人一致赞同。
此时的毛泽东睹物思情,也未作推辞,以手指蛙,开口便吟道:“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众人听后一愕,相互对视半晌无言,过了一阵才回过神来,一起拍掌称绝。
信口吟完诗的毛泽东微微颔首一笑,拱手向大家谢道:“承蒙抬爱,小弟不才,实在惶恐得很。”同学谭世瑛接口称赞道:“润芝兄真乃大才,早晚必成大器也!如此借物咏志之作,实乃天才,可为千古诵世之佳作也,润芝兄的王霸之气,非汉高祖黄巢之流所能望背。”毛泽东连连拱手称谢。
确实,毛泽东这首诗,表现了担当天下、舍我其谁的豪迈气概。
1950年毛泽东在接见周世钊、畅谈“省中”读书往事时,无限感慨地说:‘我虽然是湘潭人,但受的湘乡人的教育。’”
1955年,毛泽东与同班同学谭世瑛的谈话时说:“李元甫先生、贺岚岗先生,还有你父亲,都是热心的教育家,他们是爱惜人才的!……没有他们,我进不了东山学堂,也到不了长沙,只怕还出不了韶山冲呢!”
在这里,尽管他有着不痛快——“因为我不是湘乡人……湘乡分为上区、中区,与下区,上区的学生与下区的学生不断地打架……在这‘战争’中,我总是采取中立地位,因为我不是那一区的人。结果三区的人都看不起我。我精神上感觉十分苦痛”,但这没有影响他的学习与追求。
他日后在和斯诺回忆求学“东山”的往事时说道:“我在学校里有很大进步,教员都很喜欢我,尤其是教经书的,因为我的古文作得不错。”同学谭世瑛回忆说:“主席在东山读书时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叫《宋襄公论》,是我父亲批改的。文章上面写了这样一个批语:‘视似君身有仙骨,寰观气宇,似黄河之水,一泻千里’,意思是器宇不凡……打这以后,主席在东山学堂名声大振,被同学们誉为‘文章魁首’。”“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涓涓之水,可以滔天”等作文佳句在同学中传抄。
毛泽东这里最早受到了湖湘文化独特的务实精神和实事求是学风的熏陶。人们都知道毛泽东对“实事求是”的学习与阐述,可一般人认为,这个“源”是毛泽东两次在长沙岳麓书院寄读时,讲堂正门上“实事求是”匾额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据著名党史专家夏远生考证,其实早在“东山”读书时,毛泽东就看到了“实事求是”的题词。
“东山”,为毛泽东打开了一扇认知中国与世界的全新窗口。他由一个充满抱负的少年开始向壮怀激烈的青年知识分子的转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