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衣队,是在我鄂豫皖边区革命根据地遭受敌人推残的特定条件下产生的,是根据地各级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一大创举。当时,活动在鄂豫皖边区广大地区的便衣队,一面配合主力红军作战,一面掌握着地方政权。她是一支很有活动力的武装,或者说是一支穿着便衣的军队,对于坚持鄂豫皖边区根据地的革命斗争起过重要作用,在鄂豫皖边区三年敌后游击战争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成为第二支武装。
一、便衣队的产生及其发展
便衣队的初期形成有两种:一种是我鄂豫皖边区老根据地遭受敌人摧残后,原各级政权机构和一些负责人和部分党员骨干,分散在自己的乡村附近,继续坚持革命斗争,继而组织发展成便衣队;一种是红28军为宣传群众,组织武装群众,掩护伤员,红28军的部分同志下到地方,坚持敌后斗争发展而成。
图为:金寨籍开国将军汪少川 皖西第一支便衣队——团山便衣队指导员
1934年11月,红25军奉党中央的指示,实行战略转移,离开了鄂豫皖边区后,敌人再度对我鄂豫皖边区根据地实行了惨无人道的血洗。几经梳篦,我根据地的中下层政权机构几乎全被敌人摧残,不少县、区、乡的领导人被敌逮捕,许多党员和群众骨干分子被敌杀害。原逃跑了的反动地主、土豪又卷土重来,骑在人民头上,根据地的革命形势逐渐转入低潮。
中国共产党人是砍不尽杀不绝的。“只要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就要继续战斗下去”。尽管敌人疯狂的扫荡屠杀,我地方政权形式上被摧残,但我根据地的不少县、区领导、乡主席、村干部却携带武器,分散开去,隐蔽起来,转入了地下活动。这些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出没于自己的乡村附近,依然与人民群众有着亲密联系,并深深地扎根于群众之中,仍然坚持着根据地的革命斗争。这样,我鄂豫皖边区的便衣队在敌后白色恐怖下和对敌斗争中就自然地产生和形成了。每个便衣队多则十余人,少则三五人。
1935年2月,新的红28军成立后,根据地又有了革命武装骨干,大别山的红旗又高高的飘扬起来,革命形势迅速回升,鄂豫皖边区人民欢欣鼓舞,信心倍增,又纷纷组织起来和敌人作殊死斗争。
蒋介石对我红28军的诞生,视如眼中钉、肉中刺,急调重兵四面围、追、堵、截,企图将我这支新生的革命武装扼杀在摇篮之中。而我红28军采取蘑菇战术,以大踏步的前进和后退,牵着敌人鼻子兜圈子,并于运动中何机歼灭敌人,从而使鄂豫皖边区根据地的压力相对减轻。特别是1935年2月官庄战斗后,皖西地区的反动势力暂时处于群龙无首,各自为政的状态,对我发展便衣队,创建新根据地较为有利。我红28军乘机派出一批干部和骨干插到地方,一则掩护伤员,同时大力做群众工作,组织发动群众,成立农民小组,发展便衣队。并联络分散在各地的党员,恢复党的组织,建立隐蔽的立足点;带领农民小组或协助地方便衣队,打击坏分子,镇压反革命,打击反动地主土豪、分粮分物,使这些农民小组、便衣队组织在斗争中锻炼,在风浪中成长壮大。
与此同时,以徐承基同志领导的红82师246团活动在舒(城)、霍(山)边界,紧紧抓住便衣队这种新形式,大力发展,工作开展很出色。在3个月时间里,不仅新组织了许多便衣队,而且发展了一个战斗连,装备亦佳,后来补入了红28军。同时还建立了一块很好的根据地。
1935年7月,红28军在潜山简家河召开的干部会议上,充分地讨论了便衣队的工作,肯定了便衣队的成绩,进一步明确了大力发展便衣队。简家河会议后,在鄂东北、豫东南、皖西三个地区的便衣队如雨后春笋般的发展起来。当时,在鄂东北地区就有9个便衣队近100人;在豫东南地区有19个便衣队近200余人;在皖西地区有8个便衣队约100余人。
1935年12月,蕲州三角山会议和1936年麻城三河口会议后,边区党组织和红28军进一步加强了对便衣队工作的重视和领导。因此,到1936年春夏,我鄂豫皖边区的便衣队有了更大规模的发展。皖西地区的许多便衣队还从山区发展到平原。当时以大岗岭为中心的1分队,已发展到杨柳河、陶家河、汤家河、来榜河、石门山一带;岳西小河南的5分队,向沙生河一带发展;霍舒交界之黄泥畈的7分队,发展到了磨子潭、毛坦厂等地区;马家畈的6分队发展到桃岭、汤池畈;蕲州的便衣队发展到强家塝一带;鹞落坪的2分队也发展到包家河、烧箕窝等一带富裕的山区;黄冈在原有的1支便衣队的基础上,又新发展了1支便衣队,工作开展极快。便衣队常率领群众打土豪分粮等,并由于当地物产丰富,便衣队给予红军主力不少补充。在三年游击战中,许多便衣队发展扩编后补入红28军。至1937年,我鄂豫皖边区,东迄合肥、安庆,西至湖北樊城老河口,南抵黄梅、广济,北达河南潢川、信阳等广大地区,便衣队星罗棋布,几乎是县县有、区区有、乡乡有。这些便衣队与我主力军紧密配合,对敌形成极大的困扰。1937年10月,红28军集中整编时,我鄂豫皖边区的便衣队又大都编入了主力部队。
二、便衣队的活动方法及其作用
在三年的游击战争过程中,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我鄂豫皖边区的便衣队,基本上采取两种方式进行活动:第一是隐蔽活动,第二是公开活动。隐蔽活动是我便衣队最基本的活动方法,贯穿于整个三年游击战争的始终。当时,国民党军煞尽心机,下本钱对我鄂豫皖边区革命根据地进行一次又一次的大规模“围剿”,对我根据地人民实行灭绝人性的严密封锁,采取强化保甲,移民并村,十家连坐,搜山烧山等一系列毒辣手段,企图毁我根据地,灭我红28军。在这种情况下,使我便衣队活动极度艰难,只有秘密转人地下和敌人作斗争。所以,便衣队一方面是掌握武装的,而另一方面他又隐蔽于群众之中进行工作。掌握武装是为了坚持当地斗争,镇压反动分子,打击零散敌人。但他不同于主力武装和地方武装,他是以群众工作为主的武装工作队。
由于便衣队组织精干,活动轻便,他们手持武器,扎根于群众之中,对地形、民情、敌情熟悉,出没于自己的乡村附近,穿梭于敌人之内线,昼伏夜出,时而镇压当地反动分子,打击恶霸地主;时而打粮分粮,照顾红军家属,救济贫苦农民,协同红军主力作战,帮助掩护红军伤病员。敌人明知他存在,但无可奈何。如我霍舒交界处的一支便衣队,常出没于霍舒南部和潜山北部山区,一次他们深夜奔至潜山县境的回龙庙,将当地的伪保长抓来,令其为我筹100石粮食,该保长怕死答应了。便衣队将此粮食分给当地贫苦农民,解决了生活困难。这支便衣队后又以偷袭手段,杀了欺压穷人的大土豪吴代元父子,打了反动地主刘怀德,从此回龙庙地区的土豪劣绅再不敢猖狂,人民的生命财产得到保护。
随着红28军的发展壮大和牵制打击敌人,鄂豫皖边区的便衣队组织亦不断的发展和壮大,许多地方一个便衣队下面有好几个分队,他们的活动方式也随之逐步地由秘密走向公开,不仅晚上出去,白天也照样活动。斗争艺术亦更加巧妙,常以军事打击和利用敌内部矛盾,争取敌人相结合。活动范围也不断扩大,不少的便衣队已经打破了地区界线,不再限于自己的乡村,而是以村联乡甚至跨区、跨县,便衣队与便衣队之间相互联系、互相策应,共同夹击地方反动势力。便衣队的任务也不断增多,他们不但是做群众工作,掩护伤病员,打粮,进而担负起镇压反革命,稳定地方秩序,为主力红军侦察敌情,搜集和递送情报、筹备给养、扩充新兵,并开办小型修械所、被服厂、建立后方基地。同时经常配合主力红军拔敌人的据点,打敌人的碉堡等等。
如皖西地区的便衣队,在红28军的支持下,常以武装镇压反革命,打击反动的地主豪绅,打粮分粮。随着时间的推移,地方地主富农怕死,都被迫找我便衣队接头,主动向我红军交纳军粮,继而革命的税收政策也建立起来,并发展到地主收多少租,红军家属不交租等均由便衣队确定。甚至选保甲长,联保主任等亦要事先向我便衣队报告,征求意见等等。从而部分乡村政权实际上控制在我便衣队手里,建立了若干小块立足点、游击区。当时以鹞落坪为中心,我便衣队发展了一块方圆百余里的游击根据地。
又如赤城便衣队在三年游击战争中,对坚持根据地斗争和配合主力军作战也有着重大的贡献。这支便衣队是1927年杨山煤矿大罢工时组成的一支80余人的工人纠察队遗留下来的,她一直在赤城县委的领导下成长壮大,后改名为商北大队,在以金刚台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发展了纵横百里的游击区。起初他们常以武装镇反毙霸,打粮护村,控制地方政权。利用当地联保主任的怕死,或争取开明士绅中立,夹国民党基层政权于敌我我之中,为红军主力筹粮备款、打开封锁线等。到1935年秋后,随着力量的壮大,时常配合红28军打敌人堡垒,拔掉敌人据点。仅1936年10、11两月,利用敌人弃山守城的机会,协同红28军拔掉敌人堡垒60余个。
鄂豫皖边区,在三年游击战争里,便衣队配合主力红军作战的事例也不胜枚举。由于有便衣队的支援,使我红28军如鱼得水,如虎添翼。我主力红军所到之处均有便衣队的配合,便衣队与我主力军形成打击敌人的内线和外线,“形成夹攻敌人的奇观”。而便衣队与便衣队之间,各自以自己的根据地为内线,以其他各区为外线,又形成很多夹攻敌人的战线。使整个鄂像皖边区,布成了人民的天罗地网。
鄂像皖边区的三年游击战争,如果说没有便衣队的配合,仅靠红28军主力部队,取得坚持斗争的胜利是不可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