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布镇新田村,位于滇东北昭通市威信县境中部偏北,地处四川盆地南缘向云贵高原北部的抬升阶段的南广河上游流域的旧城河与罗布河交汇处低矮河谷地段,同本县旧城、高田、扎西、三桃4个乡镇相连,与川南宜宾市中的珙县、兴文两县接壤,具有“行政区划属云南、经济流向川南、发展融入渝蓉城市群中的川南经济圈”的区位优势和特点。全村辖18个村民小组886户3876人,其中:苗族105户、人口421人。全村幅员面积3.5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120亩,其中:1.山地2775亩;2.水田345亩。虽然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亩,“人多地少”的矛盾突出;因全村面向川南经济圈村民普遍受“市场经济”、“科技革命”的观念的影响较深,广大村民接受教育、文化、科技等的意识较快,“想致富、盼致富、脑壳灵、观念新、行动早、实干强、致富快”,所以,无论是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还是外出务工发展等方面,收效大;如:全村发展“两优一高”农业基础好,现已发展种植经济林果面积3500亩以上,其中:“半边红”等品种李子2000亩左右,并还有“青花椒”、“冬桃”、“竹子”、“梨子”、“柑橘”、“柚子”等特色经济林果,全村森林覆盖率超过百分之五十以上,青山绿水“通往”金山银山的“桥”已经“架通”。多年来对村内“山、水、田、林、路”进行了综合治理,村内18个村组之间乡村公路实行了全部“硬化”,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农户家门口;安装了“太阳灯”,农村人居环境条件得到了提高。改革开放40年来,新田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1978年至2017年,全村共培育出大学生34人、中专生28人,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9.3年,消灭了农村文盲;农村适用科学技术推广率达百分之六十;全村农民人均占有粮食700斤,比1978年增长百分之55.7;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 5613元,比1978年增长28倍;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4500元,比1978年增长30倍;全村农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75平方米,消灭了茅草房、杈扠房、泥巴房,比1978年增长7倍;农村电网和广播电视入户率达百分之百,比1978年分别增长百分之百;全村从1978年农村人口中没有一辆小汽车,到2017年每百人中拥有小汽车2.5辆;全村村民人均寿命由1978年前的平均不足60周岁提高到现在的70周岁以上;率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区位优势和条件得天独厚。
红色基因代代传承。新田村,是1935年2月初,党中央率领中央红军3万余人在十分紧急关头兵分六路集结扎西召开了举世闻名的“扎西会议”、进行“扎西整编”、“扎西扩红”,实现“中国革命历史伟大的历史性转折”的六条行军线路之一;是中共川南(后扩称为“川滇黔边区”)特委领导中国工农红军川南(后扩称为“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进行武装革命斗争的主要活动地;是中国工农红军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云南游击支队领导人殷禄才同志的诞生地,也是红军云南游击支队发展壮大乃至失利之地;遗存了“殷禄才同志故居”、“红军云南游击支队大本营(司令部驻地)--回龙寺”、“屯田养兵抗日”、“老鹰洞--红军游击队员隐蔽处”、“白岩洞--红军云南游击支队物资存放处”、“和尚司(包括麻柳山、尖峰山等)战斗遗址”、“古栈道”等数十处革命遗址遗迹,英勇牺牲的新田村籍红军烈士6人;村域内红色文化丰厚。且还有“成片状”分布的几十亩“桫椤树”(被誉为“恐龙时代的植物活化石”)国家二级保护植物,自然风光绮丽;还拥有“天生桥”、“3公里长的自然河流”峡谷风光、“竹海”、“僰人悬棺”等自然奇观;村民勤劳勇敢,民风淳朴,热情好客;苗族文化多姿多彩;饮食文化荟萃。
但是,长期以来因受自然地理环境和历史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我省对1935年2月11日党中央和中革军委根据《扎西会议决议》的精神成立“中共川南(后扩称为‘川滇黔边区’)特委”、组建“中国工农红军川南(后扩称为‘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和“中共川南特委”领导“红军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及“红军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云南游击支队”的光荣革命斗争历史的研究成果不多和研究成果运用不够,没有让这一段活跃在三迆大地上的革命历史文物遗址遗迹“活”起来,促进“脱贫攻坚、产业培育、乡村振兴”;“边缘化、贫困、落后”问题,仍然是“红色滇川黔边”革命老区人民面临着解决的主要困难和问题。如:现新田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68户,贫困户发生率接近百分之二十;其中:1.已脱贫的88户;2.未脱贫的80户,其中:(1)未脱贫的深度贫困户(属全兜底的)32户66人;(2)半兜底的9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劳动力349人,其中外出务工的占百分之八十以上;村内基础设施欠账较多,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事业发展仍然滞后,产业结构单一且低效化,农村劳动力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已外出务工谋生发展,“土地养不活人”。过去,村内硫铁矿、无烟煤、石灰石、小水电等自然资源丰富,多年来的“粗放式”开采矿产资源后,留下了“矿主发财、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百姓遭殃、政府埋单”的恶果,已经关闭了多年的矿井流出“废水”还没有得到彻底的有效治理,矿区关闭后村级集体经济转型发展难;小水电开发利用没有给当地农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福利;过去营造的杉木、柳杉等“人工经济林”是生长期长、风险(针叶林森林防火任务重)大、效益低;县乡党委、政府引导村民发展的种植养殖业的科技含量低、产业链短(如精深加工、冷链物流等不配套)、经济效益差、抗风险能力弱;村内特色优势产业“空心化”严重,还没有建立起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长效机制;村民文明素质有待进一步的提高;村容村貌亟待大力改善;特别是发展布局、规划引领、创新驱动、协调服务、营商环境、农村新型农民、新业态发展等方面做得不够,村级集体资产管理经营有限公司要培育发展壮大红色旅游、寒温带道地中药材、乡村旅游、果蔬、冷水鱼、体育产业、体育旅游、健康养老、天然香料等新业态,表面上是人才匮乏、资金紧缺,实际上是更缺思想观念和市场运作,才导致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不快、发展质量不高,仍然处于“脚踏大资源、手捧金饭碗、头戴贫困帽”的尴尬境地,贫困户不能进入扶贫产业链,就不能长期稳定脱贫,就不能逐步致富。决战打好脱贫攻坚战和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实施全面振兴乡村战略任重而道远。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是新时代下新田村扶贫和富民的新渠道。
一.实现2018年整村脱贫“出列”目标任务
首先是抓好“就业脱贫”工作,在全村深入开展“到广东省东莞市大岭山镇就业务工脱贫行动”宣传,做到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入心入脑,对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劳动力349人进行了逐人分析和反复动员,除继续在原单位稳定务工110人外,截至2018年3月20日止,新田村到大岭山镇就业务工人员21人;已解决村内公益性岗位(护林员)8个;村集体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组织的劳务队已吸纳5人就业,承包村内人畜饮水工程管护、村内5.70公里联户路硬化,解决了因家庭有特殊困难而不能外出务工贫困劳动力的后顾之忧。其次是要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职业农民,成立村猪、牛、水果、蔬菜等专业合作社,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经营与大市场有机地“衔接”起来,不断地提高农村生产的组织化和专业化水平,对接市场,“以销定产”,缓解广大农户“种养难”和“卖难”的问题,发展现代农业。贫困户反映产业收入是最贴心的收益,最有保障的收益,最有效的收益。预计今年建档立卡贫困户仅通过“就业扶贫”行动后,人均年实现家庭收6000 元,将远远地高于国家现行脱贫标准3500元,实现“整村脱贫”出列目标任务。当前,新田村村民追求建设“美丽幸福乡村”和“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十分盼望能够得到县市省乃至国家的大力支持,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大力推进乡村旅游和旅游扶贫。以产业扶贫促增收,形成“村有特色产业,户有增收项目”的抓产业发展的深厚氛围,强化“政府+金融+基层组织(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企业(村集体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合作组织+贫困户”的产业扶贫模式和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推动形成“产业特色化、农业现代化、收入多元化”的格局。把贫困户的生产和经营植入本村产业发展链条,开枝散叶。
二.走好发展乡村旅游路,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红色血脉永远奔腾,新田村老百姓正在靠奋斗过上好日子,书写新时代的风采。推进乡村振兴发展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使命,是必须完成的新时代答卷。中央一号文件的发布让基层干部感受到乡村旅游发展的新机遇,让返乡创业的农民感受到了乡村振兴的希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在实干,建设美丽新田村,发展好旅游文化业。选择走发展乡村旅游是最好的途径之一。乡村旅游是一个综合产业链,可以化解城乡融合发展的若干关系;乡村旅游也是促进农村三产融合、传承民俗文化的有效形式;乡村旅游还可以释放乡村资源资产能量。乡村旅游业是我国乡村振兴的主要动力产业之一,与传统产业相比,旅游业具有平台性、综合性和带动性,是一二三产业在农村融合的最佳产业平台。甚至在我国许多旅游资源丰富的乡村地区,一部乡村振兴史,就是一部旅游发展史。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不仅能给人们带来美好生活,更是拉动现代经济增长主力军。
自2014年起至今,村党支部和村委会一班人就反复的思考:全国矿产业“十年发展黄金期”已经过去,矿产业不在风风光光了,村级集体经济“空心化”越来越严重,老百姓要实现长期稳定持续增收致富靠什么?新田村乃至周边(如郭家和旧城镇的龙马、回龙等)的几个村共同拥有丰厚的红色文化、自然风光、移民文化、流域文化、宗教历史文化、苗族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等文化旅游资源禀赋支撑和面向“渝蓉城市群”中川南经济圈的巨大的客源市场地条件优势,与“蜀南竹海”、“兴文石海洞乡”、“自贡恐龙”、“万里长江第一城--宜宾”、“乐山大佛”等国家级定点旅游线路相互贯通、彼此辉映,完全具有培育发展壮大文化旅游、休闲农业、大健康等特色优势产业的基础,为什么没有发展起来?主要是思想观念滞后、“等靠要”思想严重和改革开放发展意识不强。勿忘初心,牢记使命。“思路决定出路”。发展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手段,对农业、农村具有独特的促进作用,可以推动农村绿色发展,是绿水青山通向金山银山的最佳桥梁之一,是振兴传统村落、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致富难题的最佳手段之一,助推“美丽乡村”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同时,有助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盘活农村闲置资源,有效拉动内需,是实现共享发展的重要手段。于是,去年底村两委组织18村民小组长到毗邻川南宜宾市的筠连、兴文等县考察学习周边县乡村面向市场、依靠科技、发挥优势、立足资源、调整结构、优化产业发展的经验,使全村上下充分的认识到在新时代下,必须提高政治站位,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坚持“五大发展理念”,走“红色引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利用绿色资源,培育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坚定文化自信,弘扬“红船精神”、“长征精神”和“扎西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出新时代新型农民;大力推进乡村治理,重视和运用好“本土乡贤文化”;早日达到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要求,实现共同富裕。
(一)瞄准市场需求,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推进新田村景区化。新田村虽然位于交通闭塞的乌蒙山北麓山区,没有工业,但是生态环境优良空气清新,负氧离子含量高,全村犹如一个“多彩大公园、天然大氧吧、凉爽大空调”,与大城市居住环境形成巨大反差,对周边渝蓉城市群中川南经济圈的大都市居民具有磁铁吸引效应,形成了巨大的“5+2周末游”、“夏季消夏、纳凉、避暑、度假游”潜在旅游市场。旅游扶贫工作就是要把巨大的潜在旅游市场释放出来,转化为现实旅游市场。新田村追求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有日益不断地增长的巨大的旅游消费市场作为支撑,既现实又可行。新田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引领农村构建新时代的产业治理模式、生态治理模式、社会治理模式,利于乡村地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利于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乡村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助推脱贫致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文明素养和文化水平,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生态宜居、和谐美丽的幸福家园。乡村旅游既是新型经济业态,也是新型文化业态。旅游业的发展有利于新田村内红色革命遗址遗迹文物的保护利用和乡土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是展现和传播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故事云南篇章威信章回的最佳途径之一。推广“景区带村、能人带户、企业+农户”等旅游精准扶贫模式,发展乡村旅游是落实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
(二)坚持规划至上,以红色吸引人,以蓝色聚集人,以绿色留住人,围绕“红色育人、农旅养生、文旅养心、医旅养老、旅游富民、体育锻炼、休闲避暑、观光度假”的项目定位,突出打造出一条“春赏花、夏品果、秋怡情、冬康养”的四季生态旅游观光度假精品旅游线路,实施“山水结合、文旅融合、全域旅游、全民兴旅、国际品牌”五大发展战略,把新田村作为一个旅游景区来规划和开发建设运营;因此,绘制出了《新田村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图》,完成了《新田村建设红色文化与农耕文化活动体验区4A级旅游景区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今后村委会班子将一届接着一届地干,把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一道工序”来做,统一谋划和推进,“一道工序”解决贫困群众稳定脱贫致富问题和区域联动发展问题,按照“红色引领、农旅融合、旅为龙头、农为基础、交通先行、党建保障”工作思路,抓实抓好就业扶贫、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人居环境整治、农村“厕所革命”、产业培育、招商引资、建立起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长效机制等重点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