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看了中央电视台精心制作的大型纪实性电视连续剧《海棠依旧》,感触极深。海棠花是传统名花,有“花中君子”之称,海棠花姿潇洒,花开似锦,有“国艳”之誉,自古以来是雅俗共赏的名花,历代文人墨客题咏不绝。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也为之倾倒,“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因此海棠雅号“解语花”。周总理生前深爱西花厅的海棠花,每到海棠盛开的季节,他都要在百忙中驻足观赏满树怒放的海棠。用“花中君子”海棠花来比喻周总理再贴切不过了。
《海棠依旧》这部电视剧以编年体纪实的方式,讲述了周总理从新中国成立到去世的27年时光。剧中提到1973年6月9日,在阔别延安20多年后,周恩来又重新踏上了他曾战斗十多年的这片黄土地,到了延安,就叫人打听当年的老邻居,他想看看他们,但当他来到一位老邻居的窑洞前,看到了他们的生活状况,周恩来沉默了。那天晚上他特地找来延安的党政负责人,向他们详细了解延安人民的生活情况,当了解到延安群众的生活还很困难,许多群众都还吃不饱饭,粮食产量亩产仅有130斤时,周总理难过地流下了眼泪。他动情地对在场的同志说:“在革命战争年代,延安人民哺育了我们,直至取得全国革命的胜利。现在全国解放已24年了,老百姓的生活还是这么艰苦,是中央的工作没有做好,对延安关心不够。”他亲自敬酒,向当地党政负责人提出“应尽快改变延安地区的落后面貌,争取在三年内,粮食产量翻一番,让老百姓吃饱饭,不再饿肚子。”夜已深,心系延安百姓冷暖的周恩来在沙发上度过了一个漫漫长夜。
周总理生命中的最后时光是在病痛的巨大折磨中度过的。在301医院,大小手术做了几十次,他以惊人的毅力与病魔作斗争时,躺在病床上还要与“四人帮”斗智斗勇,既要尽一切可能保护和解救老干部,又要尽力支撑濒临崩溃的国民经济,长期不分昼夜地工作,他的体力、精力消耗已达极限。但不论多么艰难困苦,他的心中始终装着祖国的人民,他完美地诠释了什么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什么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剧中演员饱含深情惟妙惟肖的演绎,我的泪水一次次地夺眶而出,模糊了眼镜,在这崇高而伟大的灵魂面前,每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会被深深地震撼和感动。邓小平同志曾多次说过,他一生中最敬佩的人是周总理。
闽西,是一块叱咤风云、成就英雄的红色土地,在这块红色土地上,留下了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一大批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足迹。在周总理建国前漫长的革命生涯中曾三次到闽西,在这片红土地上,至今仍流传着他第二次到闽西的许多故事。
1931年4月,中央候补委员、中央特科的主要负责人顾顺章被捕叛变,周恩来从钱壮飞冒死传回来的情报获知顾顺章变节后,迅速组织上海党的中央机关转移到城郊的海棠村,但党中央的组织活动受到严重影响。同年6月22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向忠发被捕,24日自首变节,党在上海的领导机关再次受到严重危害,年富力强的周恩来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军委书记,于是决定离开上海到全国最大的革命根据地领导军事斗争和土地革命。1931年12月上旬,周恩来化名伍豪,由交通员黄华(又名黄有恒)护送上船,与交通员肖桂昌坐上英国小火轮经过两天两夜,到达汕头。周恩来选择的是上海—香港—汕头—大埔—永定—瑞金的线路进入苏区。这条交通线史称南方红色交通线,是由周恩来亲自策划,并成功运作最为巩固的交通线。早在1928年,为加强党中央与各地党组织、革命根据地的联系,由周恩来负责组建秘密交通网,计划开拓北方线、长江线、南方线三条主要交通线,是中央和各革命根据地连接的大动脉。1930年6月毛泽东派卢肇西前往上海筹备开辟地下红色交通线,在上海党中央机关,卢肇西见到了周恩来,并根据周恩来的指示,建立“闽西工农武装交通站”。在周恩来的直接领导下,由中央交通局开辟了一条由上海进入江西中央苏区的交通通道,全程约6000华里。
周恩来进入汕头后,在汕头棉安街的一间小旅店住了一晚。第二天清晨,周恩来化装成算命先生在交通员肖桂昌、黄华的护送下,坐火车到潮安,吃过午饭,他们就乘下午二点开往大埔的电船到达大埔茶阳,周恩来一行三人没有在茶阳停留,而是立即转乘小船沿汀江直上青溪虎头沙,在青溪中站的联络点“永丰”杂货店,闽西特委专门派了一个手枪队迎接和保护周恩来一行。在当地交通员邹清仁的带领下,周恩来一行顺利地进入福建永定边境的陶坑交通小站,后经溪南上金、中金和下金到达永定县委所在地“秋云楼”。
在永定秋云楼住了一个晚上,第二天从永定往上杭赶路,考虑到经过长途跋涉,周恩来已很疲劳了,且山区的石阶路崎岖陡峭很难走,所以闽西特委不仅派手枪队护送,还特意为他备了一顶竹轿子,找了二位思想觉悟高、政治可靠、经验丰富的上杭贫农协会会员为轿夫。深冬的闽西早晨,阴雨霏霏、寒风凛冽,周恩来冒着严寒上路了,一路上,他不坐轿,而与两位轿夫亲切的拉着家常“你们是哪里人?”、“家里有几口人?”、“日子过得怎样?”、“能吃饱饭吗?”从攀谈中,周恩来了解了闽西农民的基本生活状况,对县乡苏维埃政府的相关工作也有一个大概的认知,并对苏区当时正火热进行的“肃反”扩大化有很强的危机感。走着走着,天突然下起了大雨,山中白茫茫一片,整个大地淹没在凄风冷雨之中,阵阵山风吹来,脸上象刀割般火辣辣的刺骨疼痛,但走在周恩来身边衣着单薄的两位轿夫,却丝毫不觉得寒冷,因为他们正被一颗火热的心温暖着,山高坡陡,用石块叠成的林间小径弯延曲折,犹如一架直通云霄的天梯,周恩来迈着矫健的步伐登了一级又一级,虽然寒气逼人,但他却走得浑身冒汗。两位轿夫见了,心里实在过意不去,一再请周恩来上轿,但他都冲他们笑笑,态度坚定地摇摇头。长年被人脚板磨光滑的下山石阶,经大雨一淋,就像抹上了一层油,非常湿滑,周恩来不小心脚底打滑,差点摔到路旁的深山沟里,见此情景,紧随其后的两位轿夫怕他出危险,放下轿子,硬要拉他坐轿,周恩来把两手搭在轿夫肩上,深情地说:“老乡,我是人,你们也是人,我怎能坐在你们肩上呢?”说完,他抢先一步,走在前头,以轻快的步伐,一阵风似的下着石阶,两个轿夫拗不过他,只好抬起空轿,紧紧跟上。就这样,经过一天的赶路,目的地就在眼前了,周恩来从口袋中掏出四块袁大头,每人两块塞给轿夫,两位轿夫摆手推辞,稍年长的轿夫说:“先生,你没坐轿,我们怎好收你的钱?再说四块大洋也太多了。”周恩来微笑着说:“你们俩为我辛苦一天,工钱是应得的,你们的父母妻儿还等着这些钱买油买菜哩。”说罢就深情和他们握手告别,就在握手的一瞬间,稍年长的轿夫凝望着这位英俊的“先生”,发现他那两道浓眉,一张笑脸,十分亲切,似曾相识,好像在哪见过,一时又想不起来,目送着周恩来渐行渐远的身影,突然脑海中灵光一现“噢,是他,对,没错,就是他!”他就是1927年率领南昌起义军进驻上杭县城的周恩来,当时,他身着国民革命军的灰布军装,系着红领带,走在革命队伍的最前头,挥臂高呼革命口号,口号声响彻整个山城,老百姓夹道欢迎革命军的同志们。在上杭他主持召开万人公审大会,枪毙了五个罪大恶极的反革命头目,他还打开大地主的谷仓,把粮食分给贫苦农民和市民,焚烧了地主的田契、借据……他的到来给人民带来了希望和胜利的曙光。轿夫想到这里,心潮澎湃、激情满怀,他飞也似的奔上高坡,极目探寻周恩来同志的行踪,但周恩来已远远的离去了,轿夫慢慢松开紧握两块大洋的大手,遥望着周恩来远去的方向,喃喃自语,从心底发出深情的赞叹“他是天底下最好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