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主题60年版油画开秋收起义、向井冈山进军题材创作之先河
1959年为迎接国庆十周年而竣工的北京十大建筑之一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经过一番紧张筹备后,于人民解放军建军33周年纪念日1960年“八一建军节”之日隆重开馆,毛委员率领工农革命军向井冈山进军的内容是其重要陈列,不仅有那时用的土枪土——而且还有高虹、彭彬、何孔德集体创作大型油画《毛泽东同志在文家市》的巨幅油画。1960年8月1日出版的《人民日报》在第7版刊出这幅油画,并配以整版的长篇报道“光辉的历程,不朽的史迹——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巡礼”(作者人民日报记者阎吾、周泽民、程鹏)。
从《解放军报》1965年7月6日第四版刊登的高虹、彭彬、何孔德集体创作大型油画《毛主席在文家市》看,1971年版和1977年版《向井冈山进军》油画的画面和场景,与1960年版的这幅油画,多有相近之处,尽管画作标题不同,但展现的都是毛委员率领工农起义军向井冈山进军的场景。因此,可以说,1960年版的这幅油画,当属“向井冈山进军”题材的开先河之作。而参与创作的三位油画家都是当时油画界画革命军事题材的高手,按今天的语言讲,就是强强联手,打造出了1960年版的传世之作。这里看一下三位作者的履历,便可知道他们强在何处了。
今年已92岁高龄的著名油画家高虹,是河北新乐人。1939年参加晋察冀军区政治部抗敌剧社歌舞队、美术队,此后进入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美术系学习,并先后进入抗日军政大学总校文工团美术组、东北烈士纪念馆、中南军政大学文工团、解放军画报社等单位工作。1955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1959年后任总政军事博物馆创作员。曾任部队艺术指导,美术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军事博物馆美术创作室主任,中国文联全委,中国美协常务理事、油画艺术委员会委员。高虹的代表作品有《转战陕北》、《交通队员》、《彭总和王震司令员在西北战场》等。油画《决战前夕》获第三届全军美术作品展优秀奖,并送朝鲜、罗马尼亚、法国等国展览;《祖国永远怀念你们》获第六届全国美术作品展银奖、第二届解放军文艺奖。年近九旬的江苏吕四人彭彬,今仍健在。他1940年参加新四军,后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学习,195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专修科。历任解放军总政文化部创作室创作员、军事博物馆美术创作员。擅长油画的彭彬,有《遵义会议》、《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漫步从头越》、《巍巍长城一代风流》等一批具有广泛影响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作品。活了78岁的四川西充人何孔德,1943年入国立重庆师范美术科学习,1946年转学四川省立艺专印染科,1946年参加解放军,在十二军文工团工作。1951年参加志愿军,到朝鲜从事美术宣传工作。1955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苏联专家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1957年毕业到总政文化部创作室任美术员。1962年调军事博物馆从事美术创作。1980年任军博创作室副主任,1987年退休。他是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美协油画艺委会副主任,新中国军事美术创作的代表画家之一,油画作品曾获全国美展二等奖,出版有《何孔德油画选》、《何孔德画集》等。
而且,从71年版《向井冈山进军》油画作者之一王孝柏,将画作转让给收藏家程宸时的一份说明上,可以清楚地看到1960年版和1971年版油画之间的一种传承关系:“本人在部队工作期间,曾数次抽调军事博物馆美术创作学习班,有幸与何孔德老师相识,得到他多年的指教。文革期间,本人画了一些人物素描和油画,有些得到了何孔德老师的修改和整理(如参与的《向井冈山进军》油画等得到何老师的帮助和支持)。因为我喜欢这些作品,一直收藏到至今。现因住房困难,只好把这批画全部转让给中国名家书画研究院程宸先生,特此说明。”由此还可证明71年版和77年版同题材油画间传承关系。因为,71年版同题材油画作者之一王孝柏,既是60年版同题材油画作者之一何孔德的同事和战友,又是77年版同题材油画创作的参与者,这近18年间王孝柏在相互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经笔者查证,早在1960年11月22日出版的《八一》杂志封底,即刊登了署名高虹、彭彬和何孔德创作的“毛主席在文家市”油画。16开本的《八一》杂志,这期为毛泽东同志论人民战争与人民军队辑录专刊。大8开本的《解放军画报》1961年4月号插页,也刊登了油画《毛主席在文家市》,《解放军画报》与《人民画报》、《民族画报》并称我国三大画报,一件艺术作品能在这些综合性的主流画报上刊出,足见其作品之力道。高虹、彭彬、何孔德等集体创作的油画《毛主席在文家市》,首版铜版套色纸本为53 × 37.5 cm,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于1961年;1964年又有出版社出了50 ×35 cm的印刷版。仅此三例,即可证明,油画《毛主席在文家市》在文革前已经广为流传,文革中71年版油画《向井冈山进军》是1960年版同题材油画传承与创新的结晶。
大型油画《向井冈山进军》是传承井冈山精神的重要载体和传世之作
一向重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开国领袖毛泽东,十分看重“井冈山斗争”这段重要经历,而且井冈山根据地是中国工农红军的摇篮,毛泽东率部进军井冈山则是中国革命走向武装革命道路的正确选择。
1928年7月,湘赣敌军向井冈山发动第二次“会剿”。为打破敌人“会剿”,在敌前锋逼近永新时,毛泽东率31团在永新附近将敌围困在永新县城30里内达25天之久。9月5日前后在遂川大汾,当朱云卿把黄洋界保卫战的情况向毛泽东汇报后,毛泽东有感而发,写下《西江月·井冈山》,这是一首井冈山黄洋界保卫战的赞歌,是一首抒写井冈山革命斗争的光辉史诗,是毛泽东许多以革命战争为题材的诗词中最早的一首词。《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中收入的“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一文,本是1928年10月5日,毛泽东为中共湘赣边界第二次代表大会起草的《政治问题和边界党的任务》决议的一部分。文章初步回答了中国革命的具体道路问题,毛泽东关于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理论,指明了在反动统治薄弱的农村积聚力量,实行工农武装割据,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取得全国政权的道路。这是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的一个标志,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里程碑。
最早发表在《诗刊》1967年1月号的《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是毛泽东于1965年重回井冈山视察时写下的的一首词,《江西日报》1977年9月27日一版头条刊登了毛主席重上井冈山的大幅照片。作者在忆旧颂新中将崇高的革命理想和伟大的革命实践精神相结合,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熔于一炉,慷慨激昂,表达了毛泽东要继续革命的英雄气概。
上述历史史实,则从另个侧面佐证了巨幅油画《向井冈山进军》之所以广为人知,影响广泛,就是因为画作反映的是重要的革命历史题材,画作革命政治性与精湛艺术性的高度统一,引起轰动效应,也说明这一反映重大主题、见证历史风云的作品,既有文物价值和史料价值,又具有政治性、艺术性和观赏性,成为一个时代的标志性佳品力作。并且使之成为传承宣传井冈山精神的重要载体和传世之作。
另外,需要补充说明的是,1972第8期《解放军文艺》封面刊登了署名为集体创作的油画《向井冈山进军》,由于文革中批判名利思想,那时的社会氛围是淡化个人署名。但经笔者查实,这幅油画作品的画面与60年版、71年版同主题油画是大不相同的。经考证,其画面却与《毛泽东时代美术》(广东美术馆策划,邹跃进编著,2005年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中刊登的巨幅油画《秋收起义》相同,由何孔德领衔创作,参加者有军博美术员高泉(后任美术创作室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协美协油画艺委会委员、中国油画学会理事、一级美术师。)、陈玉先(中国现代著名国画家、美术家,擅水墨舞蹈人物画)和纪晓秋。 无论是哪个年份版本的这一同主题作品,均属现代红色油画经典作品中的凤毛麟角、相应生辉,不仅是世上高贵艺术品,也是世上顶级收藏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