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冈区苏维埃政府命令
2012年12月16日,四川省达州市开展了纪念中国工农红军入川(1932年12月18日)暨川陕革命根据地建立80周年系列活动。期间的“中国苏区文物展”受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开幕仪式由市长主持,市委书记致辞。我在全国各地参加过不少同类型的收藏品展览会,一般情况下一个展览会的开展仪式,能来一个宣传部副部长或者文化部门副职已经显示领导重视了。像达州市这样书记、市长亲自出面,如此高规格,在文物收藏展览史上还是很难遇到的。
活动期间,我遇到了江西省南昌市的资深收藏家罗江平先生。罗先生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从事收藏品的买卖,尤其擅长苏区文物的收集、鉴赏、研究与交易。几十年的风风雨雨练就了他的火眼金睛,在闽、浙、赣、湘、鄂乃至全国各地的红色收藏家们大多数都认识他,是他给许多的红色收藏家们提供了藏品。我在与他交谈之中,提到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他能搜罗到那么多的红色藏品?他对我说,这些都是“勾墙队”的功劳。何为“勾墙队”?我很好奇地问他。于是罗先生给我讲述了“勾墙队”的故事:
红色收藏品与其他收藏品一样,伴随着人民群众生活一天天好起来而不断地升温,供不应求的状况使其价格不断地往上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纸币,普通品相的只要几毛钱,好一点的才一两块钱。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生活富裕了,觉得收藏一张老祖宗遗留下来的东西很有意思,慢慢地喜欢的人多了起来。要的人多了,价格自然往上涨,到了这个世纪初,普通品相的国家银行纸币要二三十块钱了,国家银行纸币中的贰角券8成品相的涨到了二三千块钱。红色收藏品价格不断地攀升,刺激了原来苏区范围的群众到处找这些东西。江西省及其周边地区过去的房子大多数都是用土坯砖砌起来,有许多房子根本就没有粉刷,砖与砖之间裸露出许许多多的缝隙。缝隙之处常常藏有蟑螂、蟋蟀、蜈蚣、壁虎等等,也被一些人用来藏东西,一个个小缝隙就像一个个微型仓库。1934年10月,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主力不得不撤出中央苏区,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红军走后,国民党军队即对苏区进行大规模“清剿”,对苏维埃政府和红军遗留的各种东西进行收缴与销毁。苏区群众为保存苏维埃政府和红军遗留物,巧妙利用了墙缝这个微型仓库。时过境迁,许多当时藏在墙缝之中的东西很长一段时间都被人遗忘了,只是到了现在它成为红色文物时才“众里寻他千百度”。于是一批聪明的人拿着一根自行车钢丝,稍作弯钩,便成了类似探查古墓的“洛阳铲”,他们拿着带钩的自行车钢丝,打着一把手电筒,到处探查墙缝里有没有东西,常常也有喜出望外之时,我们手中的收藏品很多都是这样被发现的。罗先生告诉我,他与“勾墙队”长期保持联系,一有发现东西第一个会告诉他。“勾墙队”最多时仅兴国一个县就有一二百人,周边于都县、吉安市等地也有不少。“勾墙队”的人也很辛苦,常常一出去几天才能回家,中午吃方便面,晚上睡乡村二三十块钱一晚的小旅店。蚊叮虫咬是常事,遇到不太友好的农户还要被赶出来。正是“勾墙队”们的辛勤与发现,红色收藏家们才有丰富的藏品。
江西吉安市著名勾墙人江崇茂勾墙时情形
讲完“勾墙队”的故事,罗先生从包里拿出一个塑料袋,里面装着不少破破烂烂的纸条。我一张一张小心翼翼地翻看着,忽然有一张蓝墨水写的纸条凸显在我眼前。这是龙冈区苏维埃政府命令,长258毫米,宽223毫米。内容是命令城功小组将在押犯人余庆祥等四人解来区政府接受审讯,类似于现在法院提审犯人的“提押票”。此命令书法十分漂亮,像行云流水,飘飘洒洒;像大海狂潮,波澜壮阔;像傲雪寒梅,铿锵铁骨。字字运笔刚劲有力,句句搭配错落有致,令人赏心悦目,给人以美的享受。罗先生非常深情地说,他搞苏区文物收藏买卖几十年,还是头一回看到这么漂亮的字,是中国苏区最漂亮的一张红色书法帖子,他把它比喻为“苏区的《兰亭序》”,命名为《提押帖》。
说到书法艺术,大家都知道,软笔书法,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魁宝。西晋陆机的《平复帖》是传世年代最早的名家法帖,也是历史上第一件流传有序的法帖墨迹,有“法帖之祖”的美誉,是中国文物中的九大“镇国之宝”之一。但《平复帖》是“章草”,很少人看得懂,以至到现在,对法帖的内容都没有一个统一的译文。而行书看得懂的人就比较多了,行书中最负盛名的是王羲之的《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3月3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音戏)”。聚会之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序文。序文中记叙了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也抒发了作者对生死无常的感慨。《兰亭序》共有28行324字,是王羲之33岁时的得意之作,被历代书家推崇为“行书第一”。
《兰亭序》局部
王羲之的《兰亭序》,从诞生到流传至今已经有1600多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关于它的流传有着非常多的故事。其中最著名的一个典故就是《萧翼赚兰亭》。唐太宗李世民酷爱书法,曾以重金收购王羲之的作品,而且留在民间的,只要听说有,想方设法都要将它占为己有。《兰亭序》真迹流传在王羲之的七世孙智永和尚手里,智永和尚去世时,交给他的大弟子辩才。唐太宗打听到这个消息后三次诏见辩才,想让他交出《兰亭序》,但辩才硬说历经战乱,不知去向,一再否认。唐太宗终不死心,又无可奈何,杀了他吧,《兰亭序》将永远消失,不杀他吧,他又不交。左右为难之际,足智多谋的御史大夫萧翼说他有办法,李世民非常高兴,便命他前往。萧翼知道来硬的不行,只能智取,便化装成卖毛笔的商人,假称来自天津。萧翼为了接近辩才,极力与辩才套近乎,整天谈诗论画,打牌下棋。辩才以为遇上知音,大有“相见恨晚”之意,常常侃侃而谈,以至通宵达旦,后来成了莫逆之交。几天以后,萧翼见时机成熟,带来几件王羲之的书法真迹,在辩才面前卖弄其收藏的本领。这一下,辩才心里有些发痒,耐不住这招“激将法”,情不自禁,吐露真情,说出师傅智永临死时把家传的《兰亭序》真迹传给他的经过。萧翼听后,哈哈大笑,摇手便说:“算了吧,骗谁?《兰亭序》早没了”。辩才一时激动,横下心命小和尚爬上房梁,取下一个铁盒子,兴冲冲地把铁盒子打开,向萧翼展示那秘而不宣的宝贝《兰亭序》真迹。萧翼呢,硬说它是赝品,两人为此而争论不休。期间辩才有事出去了一下,萧翼乘机顺手牵羊地将《兰亭序》拿走,乘坐门口事先准备好的马车,飞快地来到当地的衙门。萧翼到了长安之后,命人去召辩才。大堂之上,辩才见昔日的商人变成了御史大夫,顿时瞠目结舌……唐太宗得到真迹《兰亭序》之后,奉为至宝,命朝中善书者临摹数本,赐于王公大臣。最后,深爱王羲之书法的唐太宗将真迹带入了昭陵,留给后世无尽的遗憾。
我们现在还能看见的《兰亭序》,实际上是李世民赐于王公大臣的临摹本,据考证是其中最为精美的一本。因为它将原作的笔墨表现得最为真切。原本上带有“破锋”、“断笔”、“贼毫”的字都摹写得很细腻,改写的字迹也显示出了先后的层次,行笔踪迹、墨色浓淡十分清晰,间架结构也是左右映带、攲斜疏密、错落有致,显得非常自然生动,无愧为天下第一行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