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11月,毛泽东、朱德在延安机场检阅五震359旅南征部队。这支部队在289天后,于1945年8月26日,到达南征终点广东南雄。
东纵北撤山东烟台
梅岭会师
抗战时期,八路军一直在华北进行抗战。广东远离华北,一直没有八路军。然而,到1945年8月,广东省南雄县(现南雄市)来了八路军劲旅359旅。这支部队是怎样来到广东的呢?这支部队来到南雄以后,对南雄以及广东产生怎样深刻的影响呢?本文将告诉读者,八路军359旅远征来南雄,到解放战争建立五岭根据地的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1944年,华南大片山河沦陷。为建立华南抗日根据地,党中央、毛主席派八路军南下。359旅七千里远征,行军289天到达广东南雄
1944年4月,日军发起打通大陆交通线战役后,于6月19日攻克长沙,战局恶化,中国南方大片山河即遭沦陷。一直关注战役进展,在延安中央党校任教的广东高级干部古大存于7月8日向中共中央递交了《关于开展南方游击战争的意见》,建议华南敌后抗日武装不要局限于平原地区,应乘敌移动之机,派出一部向粤北推进,创建粤北抗日根据地,谋求发展。此建议,得到了毛泽东的高度重视与首肯。
毛泽东对古大存提出的“创建粤北抗日根据地”构想很感兴趣,当时毛泽东身边并没有机动兵力,只有位于南泥湾正在进行大生产运动卫戍延安的警卫部队359旅,为实现创建南方抗日根据地的构想,毛泽东首先想到了这支部队。
为此,毛泽东找王震进行了一次谈话。他说:“战争越扩大,革命越发展,战争越持久,革命越深入。我们要抓紧这一有利时机,到日本军队的后面去收复失地,发动群众,解放自己,推翻敌伪的残酷统治,建立抗日统一战线的民主政权。最近党中央准备派900名干部到南方去,路线是经河南先到新四军第五师,再南下广东,与东江纵队会合,发展华南抗日根据地。因路途遥远,沿途情况复杂,想从你359旅抽一名团长,带上一个加强营,护送这批干部南下。今天找你来,就是想先听听你的意见”。
听了毛泽东的意见后,王震说: “抽一名团长和一个加强营是毫无问题的,不过,正像主席说的,路途遥远,沿途情况复杂,以一个加强营护送这批干部,兵力是否少了些?请主席再考虑一下!”
听了王震的分析,毛泽东觉得有道理。王震回到旅部后,立即找来几位团长商议。大家都感到护送路途遥远,任务艰巨, 责任重大,只派一个团长去,恐怕难以完成任务。于是,王震主动向毛泽东请缨,亲自带部队护送干部南下。
之后,毛泽东和王震又进行了一次详谈。毛泽东说: “在当前形势下,我们的战略方针是,巩固华北、华中,发展华南,就是要向河南、湖南、广东、广西、浙江发展。作为中央的部署之一,是由你们359旅组成南下支队,护送从广东、广西等地来延安学习的干部南下。共分成两个梯队,你带领第一梯队先走,等与东江纵队会合了,第二梯队再继续南下”。就此,中共中央创建南方抗日根据地的蓝图初步构成,呼之欲出。
359旅是八路军120师的主力之一,是一支身经百战的英雄部队。 这支部队的前身,是由红军时期的红六军团改编的。抗日战争爆发以后,359旅奉命挺进华北敌后,活动在晋西北地区,积极配合保卫太原的忻口战役,配合129师769团陈锡联,夜袭阳明堡日军飞机场的战斗,参加晋西北的对口作战和出击同蒲铁路北段的战役。后来,又挺进晋察冀边区,开辟新的抗日根据地。1939年,日军对陕甘宁边区的黄河防线大举进犯,而国民党军队又消极抗日,在边区制造磨擦,因此,党中央决定把359旅调回延安,保卫边区,守备黄河防线。 1941年春,359旅贯彻中央“发展生产,保障供给”的方针,由绥德开赴南泥湾开荒生产,把人烟稀少、杂草丛生、一片荒凉的南泥湾,变成了遍地是庄稼,到处是牛羊的“陕北的好江南”。
1944年7月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初步作出决定,派遣359旅和抽调一批干部挺进华南,建立以湖南衡山山脉为依托的湘鄂赣抗日根据地,并以此为依托,继续向南发展,北与鄂豫皖边区李先念率领的新四军第五师、南与广东曾生率领的东江纵队连成一片,力求开辟湘赣粤边抗日根据地。
中央当时的计划,359旅只是到湖南,建立的根据地也只是“湘鄂赣根据地”,没有到广东。但是,随着当时抗战形势的发展,中央的思路也跟着变化。
1944年8月,日军攻克衡阳后,挥师西进,向广西发动进攻,之后桂州、柳州先后失陷。国民党军在华南战场出现大溃退,眼看华南即将全面沦陷。
9月1日,中共中央开会,会议通过了毛泽东提出的“巩固华北、华中,发展南北两翼”的战略方针。南,是南方;北,是东北。中共中央决定,从八路军和新四军中抽出部分主力,挺进到南方新的敌占区,发展南方抗日根据地,将对日作战由内线转向外线。就此,中央“创建南方抗日根据地”的决策最终确定。之后,中央转入南征工作的具体安排。
10月30日,中共中央召开书记处会议,毛泽东、朱德、刘少奇、任弼时、周恩来、彭德怀、叶剑英、彭真等出席会议,参加南征的各主要领导列席会议。会议最后确定了南征的区域和组织机构。经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批准,南征部队正式授命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独立第一游击支队”(简称“南下第一支队”)。王震任司令员,王首道任政治委员,王恩茂任副政治委员,朱早观任参谋长,苏鳌、邹毕兆任副参谋长,刘型任政治部主任,李立任副主任。
11月10日,359旅南下支队从延安出发,开始出发南征。他们离开延安后,经过289天的艰苦行军、征战,于1945年8月26日到达了广东南雄。
359旅到广东南雄这一重大事件,深刻地影响了南雄的历史进程,拉开了以南雄为中心的五岭武装革命斗争序幕。
东江纵队从惠阳出发,五百里北上接应359旅,此后留南雄而实施战略展开,建立了五岭根据地。
五岭地区,是指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五岭地区委员会所领导的粤赣湘边根据地和游击区。这块地方跨3省边区,包括粤北、赣南、湘南,共有28个县。地域辽阔,山高林密,地形复杂,回旋余地大。
五岭地区在大革命时期,就建立起中共党组织和农民协会以及工农武装,广泛地开展农民运动,举行过武装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组织发动群众举行过南雄暴动、仁化暴动、曲江西水暴动和湘南暴动,赣南一部分地区属中央苏区。1935年春,项英、陈毅、李乐天等领导红军长征时留下的部队在粤赣边的油山、帽子峰一带,坚持过3年的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时期,各地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在日本侵略军侵占的始兴、曲江、南雄等县,党组织领导人民开展了抗日武装斗争。
1944年秋,日军在“打通大陆交通线战役”中,占据整个五岭地区。五岭地区,有粤汉铁路和韶赣公路贯穿。向南,往珠三角一带,有我党领导的东江、珠江纵队等抗日武装;向北,在湖北礼县有新四军五师李先念部创建的是大悟山抗日根据地。
鉴于五岭地区的战略地位和具备发展游击战争的良好条件,1944年秋,在日军沦陷五岭地区以后,党中央就决定以粤赣湘边为中心建立五岭抗日根据地。
1945年6月16日,中共中央指示中共广东区:“华南战略根据地不可能以目前之东江地区为中心,依今日敌情及将来变化,均应以湘、粤、赣边区为中心,并可东联闽、粤、赣,西联湘、粤、桂。中央即将电令现在湘、鄂、赣边区之王震部队,沿粤汉路,经衡阳、宝庆间,直向湘、粤、赣、桂边区发展;另由延安派出5000人部队,由文年生率领,沿平汉、粤汉路南下,向湘、粤、赣、桂边地区前进,并负责护送七大广东代表及200名军政干部给你们,计时7至8个月可到,以至配合你们创造南方局面,成为制止内战的一翼。”
毛泽东在电文中说:“为实现此战略方针,你们应派大的有力部队,由负责同志率领,随带大批干部,迅速向北江方向发展,直至坪石、南雄之线,扩大游击根据地,以至数月后与王震部打成一片。”
1945年7月15日,中央军委给广东区委指示:“今后发展的主要方向是向粤北、赣南、湘南的五岭山区,建立湘粤赣桂边(以五岭为中心)根据地,迎接八路军南下部队,合力创造华南新阵地,配合华北、华中我军,进行对日反攻作战,并于日寇消灭后,能够对付国民党必然发动的内战。”
中共广东区委遵照中央的指示,于1945年7月间作出决定:由珠江纵队司令员林锵云、东江纵队副司令员王作尧、东江纵队政治部主任杨康华组织成粤北指挥部和粤北党政军委员会,负责统一指挥中共在粤北的武装部队和领导粤北各地党的组织。同时还决定从东纵和珠纵部队抽出一部分主力和干部北上五岭地区,结合粤北地区游击队,迎接八路军南下部队。
8月中旬开始,在林锵云、王作尧、杨康华率领下,东纵第五支队,东纵政治部干部,干校学员和文艺宣传队共1200余人自博罗县横河出发北上;珠江纵队独立第三大队和第二支队一部共 500多人,从三水县源潭墟出发,途经英德倒洞,与东纵西北支队及北江支队会合后继续北上。两支部队于8月底9月初先后到达始兴、南雄与始兴县人民抗日自卫队风度大队和南雄县抗日自卫总队第十二队会合。
1945年8月26日,八路军359旅从江西右源南下,翻越帽子峰山脉,在帽子峰芳坑至新跃林场之间的一条古道中,南下进入广东南雄境内。359旅3000多名官兵,在1945年8月26日上午12时左右,行军到达帽子峰的坎头下、黄石街、洞头墟、高升村、伴源、崧头、大村、桥头、河背村,并在这些村庄进行了休息,吃过午饭后,再转富竹的富里、潭溪村,往西到澜河,越五斗岭后到白云,最后到达上矽村宿营。因359旅到南雄时,日本已宣布投降,国民党见八路军南下到广东,便用3个军的兵力试图包围359旅。鉴于抗战胜利,原来创建华南抗日根据地的形势已发生变化,为免内战爆发,359旅在南雄帽子峰、澜河、百顺逗留了3夜4天后,未等及与东纵、珠纵北上部队会师,即于 8月29日从百顺朱安的沙坑村,回师北返,转道江西,回到湖北礼县大悟山根据地,与新四军五师李先念部会师了。
9月初,东江纵队到达南雄后,没有接应到359旅。中央命令广东区委,东江纵队在南雄一带的五岭地区实施战略展开。之后,部分开始转战粤赣湘边区,在当地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支持下,多次打退了国民党反动派军队的进剿,拔除了一批反动据点,控制了一些圩镇和乡村,为以后的根据地建立,打下了初步基础。
1946年3月,东纵北撤时,我党预估蒋介石会打内战。在南雄帽子峰等大山深处隐蔽了200多人的精干武装。9月,内战爆发后,这些隐蔽武装即公开活动,开展武装斗争,以后部队越打越大。
1946年6月,根据国共两党签订的《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东江纵队奉命北撤山东解放区。为了准备对付蒋介石发动内战,中共广东区委决定,部队主力北撤山东烟台,但在南雄的粤赣湘边大山处,秘密留下200多人的精干武装,应付将来可能出现的各种复杂局面。
果然,到了1946年7月,蒋介石以30万兵力,包围进攻李先念的中原解放区,内战全面爆发。8月中旬,隐蔽部队从电台收到延安《解放日报》社论《全解放区人民动员起来,粉碎蒋介石的进攻》。社论号召解放区全体军民紧急行动起来,团结一致,保卫解放区,粉碎蒋介石的进攻。东纵在南雄的隐蔽部队见势头不对,为了配合全国解放区的自卫战争,立即结束隐蔽生活,恢复武装斗争活动。即从这年的9月开始,部队开始公开活动,打击国民党南雄及四周粤赣湘边各县的基层政权,揭开了五岭地区人民解放战争的序幕。
1946年11月,中共广东区委作出“恢复武装斗争”的决定。 1947年3月“中共五岭地委”成立,建立“粤赣湘边区人民解放总队”。机关驻地后来设在帽子峰的乾村。五岭地委和解放总队,重点开展了反“三征”、破仓分粮的斗争,在军事上重点打击国民党区乡政权和地方武装,武装力量得到了很大发展,游击区范围也逐步扩大。之后,向赣南和湘南发展了游击区。五岭地委管辖的范围越来越广,粤赣湘边区人民解放总队力量也越来越强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