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最早建立的革命纪念馆之一,延安革命纪念馆的“家底”让作家们连连惊叹。数以千计的革命文物、琳琅满目的历史图片,为大家展现了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历程和党中央在陕北13年的革命历史。展览通过油画、雕塑,以及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再现当年的情景,将大家带回历史记忆中,使作家们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陕北男女老少支援人民子弟兵的感人场景,感受到当年边区老百姓、青年爱国知识分子奔赴延安投身革命的火热激情。蒋子龙表示:“一切竞争归根到底都是文化的竞争,红色文化拥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对我们这个时代有深刻的意义。”延安革命纪念馆的一块块展板触动了雷抒雁的思绪,他在思考:在新的历史时期应当怎么看待当年革命者的努力?身处当下的人们,应当如何回馈革命老区的人民?他希望自己的创作能回答这些问题。为了让自己更深入地扎到延安的历史深处,探寻延安的精神,创作出有别于以往延安题材的作品,采风团结束采风返程后,他仍留在延安继续采访。
在西柏坡:
用手中的笔传递一种精神
赴西柏坡的作家中,叶辛、阿成、黄亚洲、顾保孜都是第一次来西柏坡,此番采风使他们感慨良多。叶辛说,以前我看过关于西柏坡的专题片,以为对西柏坡已经了解得很充分了,但这次走进西柏坡,才知道这里埋藏着如此多的红色宝藏。阿成对纪念馆中陈列的一封信很感兴趣,那是哈尔滨靠山屯全体农民写给毛主席的信,他们感谢毛主席和党的土改政策给了他们土地和吃的穿的,最后还因为没见过毛主席而索要一张近照。信写得亲切、朴实、生动。阿成是哈尔滨人,他对这个历史细节尤为关注。他说:“新中国就是从这个被称为‘天下第一坡’的小山村走来的。作为一个作家就是要用手中的笔,将这一具有深远历史意义和鲜活现实意义的宝贵精神财富挖掘出来,传递下去。”
在黔西南:
以实际行动回馈老区人民
中国作家“走进红色岁月”赴遵义采风团在北京出发前,中华文学基金会委托采风团带上10包图书,希望捐给干旱灾区的学校。4月9日一早,采风团成员乘车从贵阳向黔西南州的兴义市进发。沿途高速路两旁山上的植被大多已枯黄,田地里很少见到绿色的秧苗,大家的心情沉重起来。10多位作家和工作人员在车上发起了捐款,共捐款18600元。作家来到兴义市的鲁屯镇中学和则戎学校,把捐款和图书交到了这两所学校的师生手中。在黔西南灾区的采风和慰问,使作家们经受了一次思想和精神的洗礼。
目前,参加此次采风的作家已经酝酿形成了几十个创作构想。作家们都觉得,应当以历史的视角和文学的方式书写革命老区,反映人们精神世界的深刻变化和美好追求,表现新时代创造新生活的新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