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时期,纪念活动在对毛泽东思想体系进行概括时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已明确提出了毛泽东思想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并从“体系”这一角度对毛泽东思想进行构建。这较前一时期是一大发展。第二,除了对基本内容进行概括外,还涉及到了贯穿这些内容之中的“思想方法”,为后来对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概括奠定了基础。这又是一大发展。之所以会出现这一发展,笔者认为原因主要有二:一是从1942年开始,中共中央在延安领导全党开展了一场普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从思想方法的高度对造成过去党内历次“左”倾和右倾错误的根源进行了深刻的总结。毛泽东反复强调了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根本观点和根本态度,并且号召一切共产党员都要具备和掌握实事求是的科学方法,这就为纪念活动提出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的思想方法”起到了促进作用。二是延安整风使全党的理论水平得以提高,这为纪念活动对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概括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组织保障。第三,对其主要内容的概括虽较前一时期有所发展(如党的建设理论),但还是不够全面和系统。
(三)纪念活动与毛泽东思想体系的完整概括
1945年4月,刘少奇在党的七大所作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第一次把毛泽东思想的内容概括为九个方面,并将其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建国后,毛泽东思想成为主流意识形态。但是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在对毛泽东思想的宣传中,逐步增加了简单化和绝对化的成分,出现了语录化和教条化的倾向,并造成了恶劣的影响。针对这一现象,1977年7月,在十届三中全会的讲话中,邓小平着重指出:“我们不能够只从个别词句来理解毛泽东思想,而必须从毛泽东思想的整个体系去获得正确的理解。”[19]为此,在中国共产党成立60周年前夕,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进行了完整的概括。1981年7月1日,《人民日报》全文刊发了这一《决议》。《决议》
着重从六个方面概括了毛泽东思想独创性的理论: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关于人民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关于政策和策略;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关于党的建设等。同时指出了贯穿于上述各个组成部分的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这是中共历史上迄今为止对毛泽东思想的独创性所作的最为全面、完整、系统的分析和概括。
三、纪念活动对毛泽东思想形成与发展的推动
(一)纪念活动为推动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历史经验是宝贵的财富,重视并善于成功地总结历史经验,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大特点和优势。毛泽东曾说:我们共产党人就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纪念活动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对国际共运和中国革命的经验进行总结。中国共产党在通过纪念活动对历史经验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敢于创新,善于创新,为推动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为纪念十月革命11周年,1928年12月出版的《布尔塞维克》发表了《十月革命对于中国革命之经验》的纪念文章,文章从小资产阶级问题、革命转变问题、党的领导作用、革命的客观环境等方面,阐述了十月革命对于中国革命的借鉴意义。为纪念巴黎公社62周年,1933年2月17日中共中央发表宣言,系统总结了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并且认为“学习巴黎公社的经验与教训,以公社宝贵的经验来武装自己,这是纪念公社的任务,也是无产阶级争取革命胜利的必要条件”[20]。1949年6月30日,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28周年,毛泽东发表了《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指出:“一个有纪律的,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武装的,采取自我批评方法的,联系人民群众的党。一个由这样的党领导的军队。一个由这样的党领导的各革命阶级各革命派别的统一战线。这三件是我们战胜敌人的主要武器。这些都是我们区别于前人的。依靠这三件,使我们取得了基本的胜利。”[21]从对十月革命、巴黎公社以及党的生日的纪念中,中国共产党吸取了有益的经验和教训。在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理论创新,逐步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从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二)纪念活动为推动毛泽东思想形成与发展奠定了文本基础
“翻译工作尤其是马列主义经典著作的翻译工作,是党的重要任务之一。”[22]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非常重视这一工作。以纪念活动为契机,中国共产党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出版工作的开展。1933年3月14日,是马克思逝世50周年纪念日。中共中央于1933年2月17日作出了《中央关于马克思逝世五十周年纪念的决议》,决议要求各地组织群众召开纪念大会,报告马克思学说,编译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理论基础等小册子。1938年5月5日,在马克思诞生120周年纪念日,延安成立了马列学院。马列学院机构小而精,却设了编译部,这是党的历史上第一个编译马列主义经典著作的专门机构。编译部陆续翻译了《马恩丛书》12种、《列宁选集》20种,达几百万字。[23]为纪念恩格斯诞辰120周年,1941年出版的《解放》第122期,刊载了《恩格斯传略》的译文,向中国读者介绍了恩格斯的生平。1925年1月,《向导》出版了“列宁逝世一周年纪念特刊”。为了悼念斯大林逝世,中央编译局于1953年9月首先出版了《斯大林全集》第1卷,以后陆续出版,到1956年4月出完13卷。借助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以及斯大林纪念的系列活动,诸多经典作家的重要文献得以编译、出版,为全党学习和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提供了宝贵的教材,对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以及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发挥了积极的效应。
毛泽东的著作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载体,而其中的很多著作则是以纪念活动为契机完成的。据笔者统计,《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中有七篇文章(《五四运动》、《青年运动的方向》、《反对投降活动》、《必须制裁反动派》、《纪念白求恩》、《必须强调团结和进步》、《团结到底》),《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中有四篇文章(《整顿党的作风》、《祝十月革命二十五周年》、《组织起来》、《必须学会做经济工作》),《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中有三篇文章(《全世界革命力量团结起来,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将革命进行到底》、《论人民民主专政》)都是与纪念活动有关,有的是为纪念重大历史事件而作,有的是为纪念重要历史人物而作,有的是为纪念重大节日而作。此外,《毛泽东文集》中也有许多文章与纪念活动有关。这些文章在毛泽东思想形成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对推动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文本基础。
(三)纪念活动为推动毛泽东思想形成与发展做好了组织准备
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在中国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首先要高度重视马列主义理论的研究,提高全党的马列主义水平,而后运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总结在中国实际斗争中所形成的经验。因此,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全党思想理论水平的提高。中国共产党通过一系列的纪念活动,创办了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延安马列学院等学校,提高了全党的理论水平,从而为推动毛泽东思想形成与发展做好了组织准备。
《红色中华报》1933年3月12日,有一则“纪念科学社会主义之父!马克斯共产主义学校三月十三日开学”的报道,报道内容是:“今年是马克斯逝世的五十周年,中央局为了纪念我们的科学社会主义的鼻祖,广泛地有系统地来传播马克斯所创造的共产主义,故集中了党团政府工会的力量,创办一个大规模的苏维埃党校,大批训练新的干部以适应目前革命的需要,彻底改造和加强党团政府工会的工作,争取战争的胜利。”[24]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的设立,为广大学员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提供了重要的基地,培养了一大批具有较高马克思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强的干部。
1938年5月5日,在马克思诞辰120周年之际,延安马列学院成立。延安马列学院“是我党创建的第一所攻读马列主义理论的比较正规的学校,对提高党的理论水平作出了很大的贡献”[25]。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陈云的《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都是给马列学院学员作的报告。毛泽东这一时期的重要文章,马列学院都要组织学员认真学习和讨论。通过学习和研究,学员们受到了马列主义基础知识的教育,深入了解了中国社会情况,对党在抗战时期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对党的新民主主义理论和政策也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进而推动了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综上所述,党的纪念活动首次提出了“毛泽东思想”这一科学概念,科学界定了其内涵,系统概括了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主要内容,极大地推动了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深入研究毛泽东思想不应忽视中国共产党的纪念活动这一视角。
注释:
①⑥ [14] 参见1940年5月7日《新中华报》。
② 参见《中国青年》1940年第2卷第9期。
③ [17] 参见1942年7月1日《晋察冀日报》。
④ 参见1943年7月6日《解放日报》。
⑤⑧ 参见1943年7月8日《解放日报》。
⑦ [16] 参见1942年7月1日《解放日报》。
⑨ 参见2006年8月16日《人民日报》。
⑩ [18] 《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33-334页,第300页。
[11]郑德荣《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50-51页。
[12]参见1981年7月1日《人民日报》。
[13]参见1981年7月2日《人民日报》。
[15]参见《解放》1940年第123期。
[19]《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00页。
[20]参见1933年3月8日《红旗周报》第16页。
[21]《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80页。
[22]参见1943年5月7日《中共中央关于一九四三年翻译工作的决定》。
[23]肖东波《中国共产党理论建设史纲(1921-1949)》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319页。
[24]参见1933年3月12日《红色中华》。
[25]吴介民主编《延安马列学院回忆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页。
(来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年第2期)
(作者单位:山东财政学院政法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