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举行了多种形式的纪念活动。"毛泽东思想"这一科学概念的提出、其内涵的科学界定等,都与纪念活动直接相关。深入研究毛泽东思想不应忽视纪念活动这一视角。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纪念活动 毛泽东思想
纪念活动有独特的政治功能。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举行了多种形式的纪念活动,既有对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的纪念,又有对主要节日的纪念。它们对毛泽东思想科学概念的形成与界定、科学体系的概括以及推动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纪念活动与毛泽东思想科学概念的形成与界定
(一)纪念活动与毛泽东思想科学概念的形成毛泽东思想作为一个科学概念,其形成经历了一个较长的酝酿过程。从毛泽东思想概念的最初萌芽到这一科学概念的最终形成,中国共产党的纪念活动就似一根红线贯穿在这一过程之中。
1940年初,中共中央决定成立“泽东青年干部学校”。5月3日,在五四运动21周年前夕,“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在延安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该校副校长冯文彬在报告中要求全体学生必须“努力学习毛泽东同志的理论”①。接着,王明作了《学习毛泽东》的演讲,他也提出了毛泽东“理论”②。这可以说是毛泽东思想概念的最初萌芽,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在纪念活动中首次涉及毛泽东思想概念这一问题。
在整风运动期间,党的重要领导人和理论工作者撰写了一批纪念文章,其中都从不同的角度对毛泽东及其思想进行了阐述,而且在此基础上开始考虑为这一理论命名的问题。1942年7月1日,《晋察冀日报》发表了由邓拓撰写的社论《纪念“七一”全党学习掌握毛泽东主义》,其中说:“中国共产党在二十一年的斗争中已经把马列主义民族化、中国化了。马列主义的中国化就是毛泽东主义。”“毛泽东主义,就是中国马克思列宁主义。”③“毛泽东主义”的提法,虽然与“毛泽东思想”的提法还有一定的距离,但毕竟是对毛泽东理论和策略的一种概括,在当时引起了全党的关注。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22周年,1943年7月6日,刘少奇在《解放日报》上发表的《清算党内的孟什维主义思想》一文中,使用了“毛泽东同志的思想”的提法,指出:“一切干部,一切党员,应该用心研究22年来中国党的历史经验,应该用心研究与学习毛泽东同志关于中国革命的及其他方面的学说,应该用毛泽东同志的思想来武装自己。”④在此基础上,1943年7月8日,王稼祥在《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道路》的纪念文章中,首次明确提出并多次使用了“毛泽东思想”这一科学概念。他说:“毛泽东思想就是中国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的布尔什维主义,中国的共产主义。”⑤这一界定标志着“毛泽东思想”作为反映毛泽东理论著作本质特征的科学概念,经过较长时间的酝酿以后终于形成。王稼祥提出的观点对毛泽东思想的研究具有开拓意义。此后,“毛泽东思想”这个科学概念逐渐被党内外许多同志所接受和使用。
(二)纪念活动与毛泽东思想科学内涵的界定
毛泽东思想作为一个科学概念,有其特定的内涵。纪念活动在推动这一科学概念形成的过程中,也不断对其内涵进行阐释,使其更加科学。1940年,王明在其《学习毛泽东》的演讲中指出,“毛泽东同志在其理论和实践中有很多新的创造”,毛泽东“真正地善于把马列主义灵活地应用到中国革命的实践中”。⑥这实际上已经触及毛泽东思想的实质--马列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经验总结与理论概括。1942年7月1日,陈毅在《伟大的二十一年》纪念文章中指出:“毛泽东同志领导秋收暴动,进行苏维埃的红军建设,进行实地的中国社会调查,主张以科学头脑、科学方法对待马列主义中国化问题,主张世界革命的一般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有了更具体完整的创获。正确的思想体系开始创立。”⑦这一界定虽非全面,但抓住了毛泽东思想的“结合性”、“实践性”和“独创性”等特征,为以后更为科学地界定毛泽东思想奠定了基础。
毛泽东思想翌年7月,王稼祥在《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道路》的纪念文章中,对毛泽东思想的内涵作了集中的阐述,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内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所作的第一次较为集中的概括和界定。他说:“毛泽东思想就是中国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的布尔什维主义,中国的共产主义”,“它是创造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运动实际经验相结合的结果”。同时他还把“毛泽东思想”与中国共产党22年的革命实际经验联系起来,认为毛泽东思想“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基础,研究了中国的现实,积蓄了中共二十二年的实际经验”⑧。这实际上蕴含了毛泽东思想是吸取全党经验教训的成果、是党集体智慧结晶的意思。王稼祥的这一见解很快被党内许多同志接受,“为党的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作了思想上的准备”⑨。
1945年4月,党的七大首次全面而系统地阐述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统一的思想,就是中国的共产主义,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在目前时代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民族民主革命中的继续发展,就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优秀典型”,“是关于整个中国历史与中国革命的全部有系统的科学理论”,“是我们党的唯一正确的指导思想”。⑩这可以说是我们党在总结历次纪念活动对这一概念内涵界定的基础上,得出的较为科学的结论。
此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们党一直沿用着七大对毛泽东思想的内涵所作的概括。但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对毛泽东思想作了反马克思主义的揭示和恶意的歪曲。粉碎“四人帮”后,需要重新审定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破坏了的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但当时又有人提出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针对这些问题,1979年9月29日,叶剑英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列主义在中国革命中的运用和发展,是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而且首次明确提出“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的论断,从而将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的思想”区分开来,由此恢复了毛泽东思想的本来面目,并进一步丰富与完善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11]这说明我们党对毛泽东思想的认识,经过长期曲折的斗争过程,已经达到了新的科学高度。
1981年7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成立60周年的日子里,《人民日报》全文发表了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决议》明确指出:“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与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12]这一概括正确地说明了毛泽东思想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关系、毛泽东思想同中国革命实践的关系、毛泽东思想在创立和发展过程中党的集体领导和毛泽东个人作用的关系,从而科学地揭示了毛泽东思想的内涵。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60周年大会上,胡耀邦再次强调指出:“毛泽东思想,作为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过去是、现在和将来仍然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是在中国革命历史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是我们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人民伟大斗争的胜利记录。”[13]
二、纪念活动与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概括
毛泽东思想是个科学的理论体系。中国共产党借助纪念活动,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进行了总结和概括,经历了从初步概括到进一步概括再到完整概括的过程。
(一)纪念活动与毛泽东思想体系的初步概括
最早对毛泽东思想的内容进行概括的是王明。1940年5月3日,在《学习毛泽东》的演讲中,王明对毛泽东的理论贡献作了初步的概括,认为毛泽东在建设苏维埃政权问题上、在建设工农红军的事业上、在创造革命的军事战略战术问题上、在建立民族统一战线问题上等方面提出了很多“新的理论创造”[14]。1941年,《解放》杂志为列宁逝世17周年刊发了《掌握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的纪念文章。文章指出,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人经过20年的革命实践,“不仅已经正确地把握了创造性的马列主义,不仅已经学会了娴熟而正确地把马、恩、列、斯底学说应用于中国的环境,而且在殖民地半殖民地革命问题上,已经向前推进了马列主义,已经给马列主义底‘总宝库’提供了好多新的贡献”[15]。文章主要从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问题、关于革命武装力量的问题、关于革命军事战略战术的问题、关于中国革命政权的问题等四个方面介绍了毛泽东“新的贡献”。
这一时期,纪念活动在对毛泽东思想体系进行概括时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在对毛泽东思想主要内容进行概括时还没有明确使用“体系”这一概念。第二,主要是从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的贡献这个角度进行的概括,而不是直接对毛泽东思想理论体系进行概括。其主要原因是,这一时期作为科学概念的“毛泽东思想”还未明确提出。第三,概括得不够全面,主要侧重于新民主主义革命、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等方面的内容。正由于这几个方面的原因,这一时期纪念活动对毛泽东思想体系的概括还仅仅是初步的。
(二)纪念活动与毛泽东思想体系的进一步概括
为了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21周年,1942年7月,党的重要领导人和理论工作者撰写了一批纪念文章,对毛泽东思想体系作了进一步的概括。陈毅的文章从中国社会性质、革命动力和前途以及革命战略策略、组织和领导革命战争、苏维埃政权建设、建党、思想方法等方面阐述了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人运用马列主义“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与实际问题”,开始触及到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陈毅进而指出,毛泽东“正确的思想体系开始创立”[16]。邓拓的文章指出:“毛泽东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理论与策略的统一完整的体系。”[17]这一体系主要由三部分构成:首先是科学的思想方法,其次是政治科学中的国家和政权的思想,再次是军事思想和军事路线。1943年7月,刘少奇在《清算党内的孟什维主义思想》的纪念文章中,号召党员、干部必须“以毛泽东同志的思想体系去清算党内的孟什维主义思想”[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