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永远住下去?”胡耀邦爽朗地大笑着说,“茅棚终究是临时的,我们只能让它3岁,不能万岁!”“你们将来要把这里建设得像上海一样,楼上楼下,电灯电话,那才行。”胡耀邦还仔细询问大家的生活、家庭、学习、婚姻、劳动等情况。
队员们请他为垦荒队创办的合作社起个名字。没有毛笔,大家想出了一个办法,用小山竹夹着药棉,做成了临时的毛笔,胡耀邦饱蘸了浓浓的墨汁,题写了“共青社”三个大字。共青城有了自己的乳名。垦荒队员们拿出自己的日记本请耀邦书记题词。胡耀邦当即掏出钢笔在队员们的本子上题写了“决心为共产主义而奋斗”,“努力做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分子”,“做祖国的好儿女”等勉励的话。后来,垦荒队将胡耀邦题写的社名做成立体字,竖在队部门楣上。
一个以垦荒青年为主体的“共青社”——江西省德安县第一个高级合作社在沉寂千年的荒滩野岭上诞生了。此后又先后有第二、第三批上海和全国各地的青年来到江西德安,先后建立起“中国青年社”、“曙光”、“八一”、“红星”等农业合作社。
胡耀邦回京后,用自己的稿费买了二胡、唢呐、三弦、篮球等文体用品邮寄给共青社。他在信中写道:用稿费为你们买了几件乐器,供你们开展文娱活动使用;买了书,供你们学习;买了一只闹钟,愿你们和时间赛跑。
四、全国青年支援“共青”
1958年初,为了纪念耀邦同志题字命名“共青社”,德安县委决定将共青社与金湖农场合并(包括中国青年社、红星社等农业生产合作社的部分垦荒队),并改名为“德安县共青综合垦殖场”,一大批来自安徽、江苏、浙江、湖北等地的青年,纷纷到共青垦殖场落户。从此来自全国各地的“共青人”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开始了一项历史性的火热的青春开荒事业。
当时,这里没有住房,没有人烟,蓬蒿遍野、钉螺密布。这群满怀豪情的年轻人就在湖畔搭起了简易的茅棚。开荒,没有机械,粮食也不够。他们硬是手握锄头一锄一锄地挖。饿了,拿着萝卜就着稀饭充饥。这群从没干过农活的年轻人个个肩膀都压起了馒头似的肿块,手上打起了一个又一个血泡,锄头把都染红了。可他们却乐呵呵地相互比起了谁的“光荣泡”多。
有一次,队员们抓到了一些鲫鱼,炊事员不在,一个队员临时上马,但错用桐油煎鱼,结果队员们全部中毒,幸亏抢救及时,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女青年陶金娣晚上起床小解,穿鞋时,感觉软绵绵、滑溜溜,借着微微的月光看去,“妈呀,一条蛇”,吓得她大叫起来,把垦荒队员都惊醒了。大家起来把蛇赶走了,但小陶半个多月才缓过神来。
还有一次更是惊险,大家晚上听到树丛里哗啦哗啦地响,一位有些经验的同伴说,听声音,应该是老虎,于是大家纷纷起来敲脸盆,大声喊叫,吓走了老虎。
第二天,他们果然发现了老虎留下的粪便,这件事情让大家很是后怕。
但是,重重困难没有难倒这些青年人。
“生是上海人,死是共青鬼!”虽历经磨难,这群年轻人却没有气馁,为“共青”奉献出自己的力量和才智。
五、困难面前,坚定信念
1969年夏到1970年春,共青社被迫解散。眼看着自己亲手创建的基业荒废了,共青人想不通:这里有我们的青春、汗水,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呀!垦荒队员们想起了当年的血书、誓言,想起耀邦书记语重心长的嘱托:“我们面前还有两条大河,这就是愚昧和贫穷。这两条大河,我们还没有闯过去,但我们一定要闯过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