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10月1日,上海垦荒队员在用松枝、毛竹搭起的“共青社”门前合影。
1955年10月,98名上海青年志愿垦荒队员前往江西垦荒创业。
上海青年垦荒队员在共青城搭起茅棚、安营扎寨。
垦荒队员们向荒山野岭开战。
1955年,98名上海青年响应党中央的号召,来到鄱阳湖边的一个荒滩上,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梦想:苏联青年人在西伯利亚造了一个共青城,我们也能行!陈家楼就是其中的一位。
55年,弹指一挥间。
现今,76岁的陈老时常徜徉在繁华的中国共青城大街上,看着行人如织、车水马龙,露出欣慰的微笑。
当年的梦,实现了。
陈老是共青城的见证人,老人思路清晰,听他讲共青城的奋斗史,是一种享受。
“你想听多长时间?共青城的故事,听10分钟,有10分钟的讲法,听半小时有半小时的讲法。我怎么讲,主要看你想听多长时间。”陈老说。
“两个小时吧。”
“好,那就从给陈毅市长写血书讲起!”陈老打开了话匣子……
一、第三封血书打动陈毅市长
1951年,陈老上到高中二年级,失学了。当时年轻的共和国百废待兴,上海的粮食等生活物资严重短缺。“陈毅市长说过,上海的柴米油盐都要依靠全国调配,光每天的卫生纸都需要运一火车。”陈老讲,上海困难重重,130万青年人中,失学失业未婚的占了30万。
陈家楼当时是上海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失学后,他在街道积极工作,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还当选为上海民主青年联合会执委。1953年6月,他来到北京怀仁堂,参加了全国第二次青年代表大会。“我看到了毛主席、周总理,还有团中央的胡耀邦书记,还看到了宋庆龄、郭沫若,见到了很多战斗英雄。心情非常激动,当时就想,我们青年人一定要发挥更大的作用,建设好自己的祖国。”
回到上海之后,陈老在街道负责青年工作,他组织青年人读书。当时看到描写苏联青年人赶赴西伯利亚、白手起家建立共青城的小说《勇敢》和电影《第一个春天》时,青年们热血沸腾。
大家都感觉,与其在上海等着分配工作,还不如要求组织上海青年去垦荒,像“二战”胜利后苏联青年到西伯利亚垦荒那样,为国家排忧解难,用自己的双手去垦荒,去创造一个“中国的共青城”!
说干就干。
陈家楼马上联络了10多名青年给陈毅市长写了热情洋溢的信,但是没有回音。后来,陈家楼分析,前两封信写的都是如何学习英雄,如何建设祖国,可能有点虚,于是第三封信就改了思路。他们认真地分析了上海青年人的现状,分析了如果走出去能为上海减轻多少负担、能安排多少人就业,咬破手指,写下了血书。
很快,他们收到了回信。一位年轻的秘书来告诉他们,“首长要见你们。明天早上7点半,到办公地来一下。”
第二天早上,7点20分,他们5人来到政府办公地。一位年轻的秘书告诉他们,见面时间只有10分钟,注意时间。说话间,陈家楼看到了一位身材魁梧的领导走了过来:“这不是陈毅市长吗?”陈家楼在北京曾经见过陈毅,一下子就认了出来。
陈毅市长接见了这群可爱的年轻人,并转告秘书,要延长这次会见:“我很赞赏你们,可以说你们是帮国家挑担子,是帮我陈毅挑担子,你们参加建设是件大好事。但是到边疆去不是上海能办得了的事情,要报请中央批准。大家去垦荒就是要吃很多的苦,会遇到许多意料不到的困难,你们想过吗?你们怕吗?”
“不怕!”陈家楼和他的同伴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