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陵管理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与朗特斯基交往甚密的画家刘海粟,也曾对此产生过疑虑。上世纪20年代,刘海粟赴巴黎考察时,去看过朗特斯基好几次。当时他看到正在雕塑中的孙中山坐像,就问朗特斯基设计坐像的一些情况。朗特斯基说,这尊坐像将被放到宫殿式的大殿里,所以要设计一个方座,会显得很庄严;而孙先生是中国人,长袍马褂是中国的传统服装,所以这尊坐像就采用了长袍马褂的着装。刘海粟觉得中山先生有特定的“中山装”,又何必非用长袍马褂不可呢?不过,这时坐像已经接近完成,提意见也晚了。
去留之谜
解放初宋庆龄为何想换掉它
到底有没有“长袍马褂”与“中山装”之争,我们从文献记载中已无法得知。而被很多人称为“中山陵活档案”的刘维才告诉记者,解放初,宋庆龄确实曾想把祭堂内的坐像“换一个”,改成穿中山装的。
“这个小故事,我也是偶然间听到的。”刘维才说,“十几年前,1993年,因为一次文物交流展,中国革命博物馆研究员周永珍到中山陵参观,我作陪,当她走到祭堂的孙中山坐像前,听到我说当年还因为中山先生的雕像应穿什么服装引发过一场争论时,她突然触景生情,陷入沉思,向我讲述了一段往事。
原来,1981年,为了纪念辛亥革命70周年,全国政协委托他们单位复原孙中山逝世纪念室,也就是铁狮子胡同11号,周永珍亲自参与了这项工作。9月下旬,复原工作完毕后,请全国政协进行审查。20日上午,全国政协办公厅马永顺、会议组干事曹玉琳陪同全国政协常委屈武、吴茂荪,以及国家文物局、中国革命博物馆领导来审查。之后,全体人员又来到刚刚建成的宋庆龄故居参观。
在故居休息室里,吴茂荪对在场人员说,“宋庆龄在全国解放初期委托我办三件事:一、为香山碧云寺的孙中山纪念馆题词;二、为孙先生选一标准像,也就是着中山装的那张,她很满意;三、将南京中山陵孙中山先生祭堂内的雕塑换一个,坐像着长袍马褂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复古主义者所主张的,应改成着中山装的,因为孙先生平素喜欢穿中山装。”吴茂荪又说,前两个愿望,我都帮她完成了,可是唯独最后一个,没有实现。
周永珍说,当时她听到这段历史时,赶紧拿起笔,记录下吴茂荪的话。
而到了1993年时,站在一旁的刘维才也记下了周永珍的这段回忆。上述往事。后来周永珍回到北京后,还专门把当年现场记录下的吴茂荪的话寄来,让刘维才核对。
让人不解的是,为什么最后这个愿望,宋庆龄没能实现?刘维才说,当年吴茂荪找到了周总理,向他说明了宋庆龄的意愿,周总理说,国家经济还不富裕,暂时不要搞了。于是,直到现在,祭堂中央还是朗特斯基的这座雕像。
断指之谜
坐像右手小指是谁损坏的
一转眼,祭堂里的这座孙中山坐像,已经80多岁了。如果你仔细看这尊饱经岁月沧桑的雕像,会发现它的右手是不完整的,小手指断掉了。
刘维才说,关于右手断指之谜,流传很多说法。有人说,是当年运送的路途中不小心损坏了。其实,这是1937年日军占领南京时,被日本人损坏的。
“这件事是在资料上查不到的。我之所以知道,是因为60多年前,国民政府从重庆还都后,制作了一个铜牌挂在坐像前面,上面有记录着,‘日本侵占南京后破坏文物,罪责难逃’。”刘维才说,40年代末,他不到20岁就开始在中山陵当警卫,中山陵的一草一木都刻在他的脑子里。
刘维才告诉记者,60多年来,一拨又一拨,不知有多少人提出,想要承包下来进行修复。“几年前,宁波一家雕塑厂来了两个人,他们找到我,说想修复。我不管他们厂的规模有多大、技术有多高,提了一条:如果想修,就要修旧如旧,天衣无缝,与原雕像完全吻合,做不到这点,签合同提都不要提。第二天,他们就不敢来了。”(感谢孙娟娟对本文的大力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