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曾说过:“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美国女记者史沫特莱则发出“长征是军事史上独一无二的事件”的由衷赞叹。值得注意的是,“军事史上独一无二”的长征开始后,由于险恶的军事环境和长途转战,在中央革命根据地时期由中共中央主办的机关刊物《斗争》、由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办的机关报《红色中华》报,先后停办,《红星》报成为当时我党我军主办的唯一能正面宣传报道长征、记载长征历史的原始报刊。在此情况下,作为独家记载长征历史的唯一原始报纸,《红星》报从1934年10月20日至1935年8月,特意出版长征专号28期,对长征中有关重要历史,做出弥足珍贵的原始记载。
红军1935年1月1日至3日突破乌江天险,是长征中的一次重要战役,1月15日出版的《红星》报长征专号,对突破乌江天险战斗做出三个层面的纵深报道:第一个层面是在《伟大的开始——1935年的第一个战斗》这篇“前线通讯”中,详细报道红军强渡乌江的作战经过。第二个层面是总结出这次战斗的三点成功经验:一是战斗动员充分,提高了全体战士的战斗情绪。二是干部以身作则,一营营长罗有保、三连连长毛正华等干部率先过江,首先驱逐对岸敌人。三是火力能和运动配合,轻机枪炸弹能适当使用。第三个层面是刊登《军委奖励乌江战斗中的英雄》名单,对强渡乌江战斗的英雄罗有保、王海云、钟锦文、江大标等20多名干部和战士登报予以表彰,以此激励全体红军官兵继续英勇作战。
又如,红军取得抢渡大渡河胜利后,1935年5月30日出版的《红星》报长征专号第18期,用《我们已经胜利的渡过了大渡河——四个团的英勇战绩》的大标题,分别报道了红一团、红三团、红四团、红五团抢渡大渡河的主要战斗经过。在《十七个抢渡的英雄》的报道中写到,红一团是“此次担任经冕宁到大渡河的先遣团,他们自接到任务后,不顾任何疲劳与困难,每天总以最强的速度赶路,临到河边的前一夜,更以一百二十里的急行军,进行夜袭敌人,占领了渡口,夺取了船只,取得了渡河重要条件。”对红军其他3个团在抢渡大渡河战斗中,分别出色完成各自承担的军事任务及取得的战绩,《红星》报也作出相应报道。
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是长征中具有重大政治和军事意义的事件。《红星》报从长征专号第20期到第26期,连续7期用大量篇幅,为红一、四方面军会师营造团结的舆论氛围。两支部队会师前《红星》报长征专号第20期就发出号召,要求红一方面军“各级政治机关即行准备与会合时的联欢晚会”。为加深两支部队广大指战员相互了解和团结,长征专号第22期专门同时开辟“学习红四方面军以少胜多的顽强战斗精神!”和“发扬红一方面军机动灵活猛打猛追的特长!”,两个相辅相成的对等专栏,对两支红军主力部队各自辉煌历史做出介绍。该期报纸还刊登《一片阶级友爱的热忱》一文,报道了红一方面军为慰劳红四方面军慷慨解囊、积极捐款捐物的典型事例。接下来长征专号第26期,又发表《兄弟的友爱,阶级的团结》一文,报道红四方面军“热烈的慰劳”红一方面军情况。在做出上述两方面相互对应的报道后,《红星》报发表评论指出:“这是阶级友爱的热情,这是阶级团结的精神,这是我们的力量,我们野战军(指红一方面军,引者注)和四方面军的同志将依靠着这种力量很有配合的作战,不断的取得伟大的胜利。”上述宣传报道为促进两支红军部队会师后加强团结,无疑起了很好的作用。
红军长征胜利离不开人民的支持,特别是长征途经的许多地方又是少数民族地区,因此《红星》报十分重视宣传红军的群众纪律以及民族政策,以此密切军民关系、加强军民团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