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岁的陈联书是土生土长的沙坪坝人,她对“红岩”的记忆可以追溯到小学时代。“那时,我们经常去烈士墓扫墓,带着干粮和水,要走上大半天。红岩还让我当过一次‘雷锋’。”陈联书回忆说。上个世纪80年代的一天,在公交公司当售票员的陈联书遇到两个外地来重庆做生意的人,他们的钱包被窃了,但又想去看红岩。她说服司机,让这两人上了车,先把他们放在烈士墓站,等自己回程的时候再接回他们。这两个人回去后还给陈联书的公司写来了感谢信,称她是“活雷锋”,让她很是欣喜了一阵子。
而现在,陈联书是一名“红岩志愿者”,天天“学雷锋”。“从小就听红岩、看红岩,但从没想过有一天‘红岩’能够成为自己的名字。”陈联书开玩笑说。
这还要从2002年说起。2002年,沙坪坝区成立了以实践红岩精神为宗旨的红岩党员志愿者服务总队,全区8000多名共产党员成为志愿者,提出的口号是“做红岩人、继红岩志、扬红岩魂”。在红岩精神的熏陶、激励和感召下,沙坪坝区干部群众谱写出一曲曲艰苦奋斗、勇于奉献的红岩赞歌。
磁器口街道磁正街社区、天星桥街道都市花园社区建立起“爱心银行”和“爱心屋”,“红岩志愿者”捐款捐物,困难群众可凭卡免费领取生活用品。“自2003年爱心银行开张以来,已收到现金及物品折合人民币近20万元。”磁正街社区党委书记刘存娥介绍说,“其中大部分是`红岩志愿者'的捐赠。”
“前两年我还在部队时,战士上街义务劳动,总会发现身穿统一服装的`红岩志愿者'给战士们端茶送水,跟战士们一起劳动。”沙坪坝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孟丹说,“去年汶川地震后,沙坪坝区接收了378名伤员,在医院24小时陪护的也是我们的‘红岩志愿者’!”
电影《烈火中永生》中,有一段狱中同志扭秧歌,欢庆解放在即的情节。这一幕虽是虚构,但当时的狱友中的确出过一位敢在牢中扭秧歌的“大小姐”,她就是杨汉秀烈士。
杨汉秀烈士的风采我们无缘目睹,但在她的女儿李继叶身上还是能窥见一斑。这位面貌清瘦的老人,用轻柔的话语回忆起自己的母亲,“我差3天满两个月时,母亲杨汉秀因为要参加革命活动,不得不将我寄养在邻居家,此后我们母女二人再也没有相见。养父母连我亲生父母姓甚名谁都不知道。直到1976年,我才知道我的母亲叫杨汉秀,牺牲在渣滓洞。”
李继叶住在沙坪坝区,定点联系单位就是沙坪坝区委办公室。“他们逢年过节都上门来看望我,平时也经常打电话问候。办公室主任的电话、几个工作人员的电话我都有。”
“我们都是红岩志愿者。”沙坪坝区委办公室主任文刚捧出厚厚的一本红岩连心卡卡簿,上面记录着沙坪坝区委、区政府的每个工作人员和他们的定点帮扶对象。这一张张印有双方姓名、联系方式的连心卡,把党组织、党员和帮扶户紧紧联系起来。
在“红岩志愿者”的参与下,沙坪坝区的群众工作搞得有声有色。
天星桥街道小正街社区党委书记冯克雄,是个有故事的人。他原本经商,在生意做得正旺的时候,突然参加了街道办事处的招录,做起社区工作来,“我就是想做点对社会更有价值的事情。”
“2001年到社区时,附近的居民根本没有社区的概念,党组织才7个人。”社情民意怎么了解?群众困难如何解决?冯克雄琢磨开了。
2004年3月,冯克雄在社区办公室门口挂出了第一个“红岩邮递员邮箱”,每周开箱一次,鼓励大家有问题通过邮箱反映。“当时许多人还以为是检举箱呢。”冯克雄说,“第一次开箱时,好多人围观。我心里也挺忐忑的,害怕打开箱子是空的。打开一看,里面已经有6封信了,都是讲述邻里间一直不好意思说的问题。”社区出面,很快解决了这些小矛盾。“现在,邮箱每个月能收到10来封信,但主要阵地已转到`网上社区'的邮箱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