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后的贵(阳)遵(义)高速公路。如今在贵州遵义,四通八达的公路网见证了共和国60年来黔北交通事业的发展历程。新华社记者 杨 楹摄
人民网记者 孙海涛 木板屋,石板路。以“红军街”为中心,方圆两平方公里的区域是贵州遵义市里最漂亮的地方。这里集中了遵义会议会址、红军总政治部、苏维埃银行、红军警备司令部、博古旧居、遵义会议陈列馆、红军干部大会场、红军烈士陵园、邓小平住居等9个长征纪念场所。
“前来参观的每天都在2000人以上。黄金周期间,观众的队尾都到了那里。”遵义会议纪念馆副馆长吴德坤指着200米开外的拐角处说。
正值暑期,辽宁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10多位同学相约来到这里。一幅幅图片、一件件实物,他们看得特别仔细。一位名叫尤昆仑的同学收集了红军在遵义留下的许多标语,他说:“我在这些标语中深切体会到了那段历史和红军的精神世界。”
遵义会议,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的标志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红军开始踏上万里长征路。由于博古、李德在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初期军事指挥上的错误,苏区根据地丢了,湘江战役失利后,3万红军陷入十数倍于己的敌军的围追堵截,情势危急!
1935年1月,红军到达遵义。
下一步往哪里走?仗怎么打?这些关乎党和红军生死存亡的问题迫在眉睫。与共产国际的联系中断了,中国共产党的年轻领袖们必须自己解决面临的问题。
1月15日到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会议总结、批判了第五次反“围剿”以来博古、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中央的统治,肯定了毛泽东为红军制定的战略战术和基本原则,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遵义会议成果,是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地取得的,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
老红军王道金在遵义家中对记者畅谈历史,他从江西老家到延安走完了长征全程,上世纪70年代初调到遵义任地委副书记。如今已是94岁高龄的他,仍耳聪目明,侃侃而谈。“我见证了遵义70多年的变化!遵义会议的精髓就是实事求是,现在我们在城市搞‘一建双创’,农村搞‘四在农家’,就是按照科学发展的道路一步步前进!”王老对未来寄予厚望。
中央红军长征368天,其中在贵州127天。青杠坡战斗、娄山关大捷、四渡赤水、强渡乌江,一条长征路线的“红飘带”串起一个个传奇故事。以“红军街”商铺物业和遵义会议纪念馆场馆为资本成立的遵义市红色旅游(集团)公司已经打造出数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红军长征纪念中心正在形成。
自然和谐营造现代城市文明
遵义会址纪念馆陈列的一张老照片,定格了上世纪30年代的遵义城:四周环绕着高高的石砌城墙,湘江河自西向东穿城而过。当时的遵义城不过3平方公里,4万人口,如今的遵义城区已是面积近百平方公里、人口近百万的山水园林城市。
凤凰山被市民亲切地称作“红军山”。松柏林涛中间,坐落着红军烈士陵园及红三军团参谋长邓萍烈士的陵墓。1935年2月27日,在红军“二克遵义”的战斗中,邓萍被敌人冷枪击中牺牲。
密林深处,一尊红军女战士的铜像上系满了红绸带。相传红军在遵义期间,这位女卫生员为不少当地百姓治病疗伤,深受人们爱戴。这些红绸带表达了当地百姓的祈福,也寄托着他们世代相传的深情。
人们从绿化“红军山”开始,昔日的座座荒山如今都已满目苍翠。遵义城就坐落在青山绿水之间,登高望远,葱茏的山峦掩映着一座座现代化建筑。遵义市区的绿化面积已近40%,人均绿化面积达10多平方米。漂亮的遵义市有着令人羡慕的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11张国家级城市名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