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树环抱的延安城。王建平/摄
“滚滚延河水,巍巍宝塔山。”延安,中国革命的圣地。
历史选择了延安,延安铸就了辉煌。60多年弹指一挥间,走进今日延安,这里变了:最初的红色之都,已经是世界瞩目的能源化工基地;昔日的黄土高原,已经是满目苍翠的秀美山川;过去偏处一隅的小小山城,已经是一座流光溢彩的现代化都市。
伟大精神玉汝于成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
到了延安,最先看到的是巍巍的宝塔山。当年,宝塔山是革命战士心目中的一座灯塔,指引着中国革命航船的方向。1935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吴起镇。1937年1月13日,中共中央进驻延安城。在延安,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制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提出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三个战胜敌人的主要法宝,领导延安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培养和造就了大批德才兼备的干部,培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主要内容的延安精神,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新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47年3月,国民党军开始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3月18日,中共中央主动撤离延安,转战陕北。毛泽东在陕北窑洞——这个世界上最小的指挥所里,指挥了世界上最大的人民解放战争。陕北人民为保卫党中央,支援人民解放战争做出了巨大的历史性的贡献。1948年3月23日,为迎接全国革命的胜利,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机关东渡黄河,前往华北解放区。
密集的窑洞,排列在不同高程的山坡上,形成了延安一道古老而美丽的风景线。党中央长征到达陕北后,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就是在这黄土高坡上挖出的土窑洞里战斗生活了13个春秋。从此,她不仅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栖息之所,而且成为一种崇高精神的发源地、成为革命者成功和胜利的象征。毛主席说:“延安窑洞有马列。”中国革命的经典之作,是由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延安的土窑洞里创作完成的。今天,当人们翻开《毛泽东选集》,主席那在寒冷的窑洞里奋笔疾书的高大身影就会出现在我们眼前。二版《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一共收入了159篇文章,在凤凰山完成16篇,在杨家岭完成40篇,在枣园完成28篇,在王家坪完成了8篇,再加上在安塞、保安、瓦窑堡等地,一共有112篇文章!
来自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神华集团的职工高成平在留言簿上深情地写道:“请到延安的窑洞里来看一看吧!凤凰山麓的那只木炭盆,杨家岭半山腰彻夜不熄的小油灯,枣园的那根生铁条,都会向您讲述一个个催人泪下的故事。过去、现在、将来,延安精神都是我们战胜困难、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
革命圣地续写华章
“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你,母亲延安换新衣。”
8月的陕北,天高气爽,满目苍翠。
变,成为延安的主旋律。据统计,2008年,延安全市生产总值达到713亿元,人均33332元,居陕西省第一位;财政总收入199亿元,地方财政收入80亿元,居陕西省第二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23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551元,高于陕西全省平均水平。“新中国成立60年,虽然也经历过曲折,延安始终坚持用延安精神建设延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陕西省委常委、延安市委书记李希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