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孔普通的窑洞,见证了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光辉历史:在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中共中央从这里发出全面动员令,使抗战的烽火燃遍全国。
一片英雄的土地,续写着共产党人执政兴国的时代华章:在社会建设的不同时期,无数党员干部在这里率先垂范,让胜利的红旗始终飘扬。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洛川会议召开72周年前夕,走进洛川城乡,踏访革命旧址,重温光荣历史,感受时代变迁。洛川的革命史、救亡史、创业史、建设史,是号角,激励人们增爱国之心、添报国之志;是战歌,催使人们谋兴国大业、绘富民宏图。
历史关头,救亡图存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在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人。8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在陕西省洛川县冯家村私塾学校的窑洞内,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通过《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等重要文件,选举了以毛泽东为主席的新的中央军事委员会,发布了将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的命令,形成了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崭新局面。
洛川会议阐明了我党在抗日战争时期鲜明的政治主张,指明了坚持长期抗战、争取最后胜利的正确道路。会议号召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同仇敌忾,打一场持久的人民战争,用鲜血和生命保家卫国,彻底消灭日本帝国主义。
洛川县委党史研究室编研员成云认为,洛川会议制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犹如一盏指路明灯。特别是会议提出的民族团结、一致对外等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和平建设时期,这些理论不断丰富、发展、完善,成为共产党人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法宝”。
洛川会议后,八路军东渡黄河,开赴抗日前线,全面开展了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夺取了平型关、雁门关、阳明堡等战役的胜利,取得了辉煌的战绩。
洛川的广大群众,也成为坚实的抗战力量。据史料记载,1942年时,洛川直接参加抗日战争的壮士就有4072人,而当时全县不足1.2万户人家,平均每3户人家就有1人投身抗战。1940年至1942年3年间,全县群众转运军需物资1021万市斤,平均每人运输5000市斤。
正是有了全国的总动员、全民族的总动员,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共御外辱,最终战胜日寇,转危为安。
1966年,洛川会议纪念馆在原址建立,目前已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建馆以来,累计接待国内外观众200万人次。一位游客在留言簿上留言:“洛川会议是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永远迎风飘扬在神州大地。在这里,我们回顾国破家亡的痛楚,接受人生的庄严洗礼,缅怀共产党人的丰功伟绩。”
血染黄土地,汗浸金苹果
1948年4月,洛川获得解放。这片血染的黄土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逐步摆脱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洛川广大干部和群众发扬战争年代的优良传统,艰苦奋斗,不断探索,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
洛川县统计局提供的一组数字从一个侧面反映历史巨变:2008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7.947亿元,比1949年增加449.94倍,全县粮食总产近7.67万吨,是1949年的173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55元增加到2008年的4500元,是1949年的53.22倍;职工年均工资由于1978年的507元增加到2008年的2.44万余元,是1953年职工年均工资的60.48倍。
在洛川的巨变中,最为知名的是“苹果”。1947年,洛川县开始引进种植苹果。在苹果产业发展过程中,洛川历届县委、县政府都能审时度势,提出科学的发展思路。到2008年,全县苹果种植面积发展到50万亩,居陕西省第一位;人均拥有果园面积3.1亩,居全国第一位。全县苹果总产量达到60万吨,总收入14亿元,农民人均苹果纯收入420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