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抗日血洒异乡65载 后人千里迢迢东安祭英烈
3月5日上午,连续几天阴雨的天空突然放晴。虽然离清明节还有一段时间,但在东安县井头圩镇芭蕉村张家冲山上,一缕青烟随风飘起。一位年过七旬的老太婆在一名年轻女子的挽扶下,缓缓来到一处草丛中,在一个杂草丛生的土堆前,献上鲜花,插上香烛,点燃纸钱,并面对土堆合手三鞠躬。此时的老人和年轻女子早已泪流满面,内心显得十分激动。陪在她俩旁边的还有《武汉晚报》的几名记者和当地镇村干部和群众。
这个看起来十分不起眼的土堆,就是著名抗日名将——国民革命军第79军军长王甲本将军的坟墓,而前来的祭拜老太婆,则是王将军的二儿媳王贻萱,年轻女子则是王将军的孙女王芳。这是60多年来,她们第一次来祭拜亲人。
王甲本,1901出生于云南富源县,1918年毕业于云南陆军讲武堂。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后,时任国民党18军98师副师长的王甲本,因战功被一路提拔到第79军军长。1944年6月,王甲本奉命率部从湖北行军赶至衡阳解围。衡阳失守后,王甲本率部前往湖南湘西阻击日军。9月7日拂晓,王甲本所带领的手枪排在途经东安县井头圩镇大树脚村玉溪亭时,遭遇日军伏击,手枪排战士全部牺牲,王将军在手枪子弹被打光后,带副官吴镇科与日军展开肉搏战,后因寡不敌众,被日军侵略者乱刀刺死,副官吴镇科也中弹身亡。后续部队赶到后,从日军手中将王甲本和副官遗体抢回来,后退4公里至芭蕉村张家冲山上,请老乡将将军下葬了。1985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授予王甲本“革命烈士”称号。
60多年来,当时给将军下葬的当地村民刘理谷在照看着这座孤独的将军墓,1982年,老人去世后,交待儿刘本智继续照看,2008年10月,刘本智去世后,他的儿子刘猛坚接下父辈的重担,义务为将军守墓,至今,刘家人已三代义务为将军守墓。上世纪80年代初期,王将军的大儿子王宝书和孙子王东曾来给扫过墓。后因种种原因,王将军的家人一直没有来祭拜。
王甲本有三个儿子,老大王宝书在青海工作,已去世;二子王康生在武汉海军工程大学任教,已去世;三子王宁是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高级工程师,现退休定居哈尔滨。
王康生的妻子王贻萱是中山医院的退休医生,王康生的二女儿王芳现在农业银行武汉支行工作。
在谈到为何这么多年没来祭奠将军,王贻萱老人说,不是不想来,而是除了路途实在太远、工作太忙等原因外,她的丈夫王康生一直想聚集几个兄弟一起来湖南。可兄弟们天各一方,难以聚集,所以一直没有如愿。王康生老人临终时,一再交待她一定要去湖南看看父亲的坟墓。今年是建国60周年,清明前夕,《武汉晚报》策划了《同铸丰碑祭英魂》的系列报道,看到报道后,王贻萱老人将丈夫这个心愿向报社说了。这次就是在报社支持下,她才带着女儿踏上湖南的拜祭公公之路,也圆了丈夫的不了心愿。
王芳说,她代表王家感谢东安人民对将军的关心,尤其是感谢刘家人多年来对爷爷墓的守护,从今年开始,她会在每年的清明节与家人来祭拜爷爷的。而王贻萱则有一个心愿,想把公公的坟迁到武汉,并与婆婆合葬,让后人好尽孝,因为,婆婆王瑞玉去世后葬在武汉扁担山公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