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刘胡兰为了国家、民族和人民的解放事业视死如归、慷慨赴死的精神所感动。他最欣赏这样的人,欣赏这样的骨气,特别是听说刘胡兰还是一个不到15岁的姑娘时,心情更是激动。
毛泽东打断任弼时的话:“她是共产党员吗?”
任弼时回答:“是中国共产党候补党员,入党不到半年,年纪不到15岁。听解学恭同志介绍,她是为了救全村的老百姓而自己走向敌人铡刀的。在敌人的铡刀下,她还对乡亲们说,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我们,并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
听到这里,毛泽东的眼睛红了,并不断轻声地念着:“刘胡兰,刘胡兰!”
任弼时见毛泽东如此动情,便趁机说:“吕梁区党委的解学恭同志对我说,想请您为刘胡兰同志的英雄牺牲题词,既表示对她的纪念,也可有利于他们开展宣传刘胡兰的事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励广大群众行动起来,打败国民党反动派的进攻。”
毛泽东沉思了一会儿,然后长长地吁了一口气,慢慢地从桌子上拿起笔,在砚台上蘸了蘸,挥笔写下了八个大字:“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毛泽东放下笔后,又对任弼时和秘书说:“刘胡兰的事迹要告诉新华社播发,号召全国各解放区,组织学习刘胡兰!”
“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虽然只有八个字,但却明确展示出了毛泽东生死观的深刻内涵,揭示了毛泽东生死观的科学意蕴。
“以身殉志,不亦伟乎”
1945年4月,毛泽东主持召开了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定》,不仅对瞿秋白的功过作了客观公正的评价,而且对瞿秋白遭受王明路线的迫害和被俘牺牲作了正确的结论:
“六届四中全会及其后的中央,……错误地打击了以瞿秋白同志为首的所谓犯‘调和路线错误’的同志。……所谓犯‘调和路线错误’的瞿秋白同志,是当时党内有威信的领导者之一,他在被打击后,仍继续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主要是文化方面),在1935年6月也英勇地牺牲在敌人的屠刀之下。所有这些同志的无产阶级英雄气概,乃是永远值得我们纪念的。”
毛泽东对瞿秋白的英勇牺牲精神,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认为他是死得勇敢的,这种死是永远值得我们活着的人学习和钦佩的。他在许多场合谈到了瞿秋白的死,对瞿秋白的死一直是持一种赞赏的态度。
毛泽东对瞿秋白的死,还一再表示出深沉的悼念。1945年6月17日,瞿秋白就义10周年前夕,毛泽东亲自主持了中国革命烈士纪念大会,瞿秋白位列前茅。毛泽东盛赞瞿秋白等烈士“以身殉志,不亦伟乎”!
毛泽东在谈到那些为了实现自己的远大志向而献身的英雄,总是那么推崇、敬仰,总是那样溢于言表。毛泽东读《新唐书》时,就在卷113《徐有功传》的旁边批注:“命系庖厨,何足惜哉,此言不当。岳飞、文天祥、曾静、戴名世、瞿秋白、方志敏、邓演达、杨虎城、闻一多辈,以身殉志,不亦伟乎!”
这个批注的字数虽然不多,但却对历史上各个时期的仁人志士们为正义事业和伟大志向奋斗终生的事迹,表示了由衷的敬佩,高度评价他们“以身殉志”的崇高精神和视死如归的生死观。
1935年初,瞿秋白在转移途中被敌人抓住,最后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
此时,正在长征路上艰难跋涉的毛泽东听到这一噩耗后,心情极其悲痛。过草地时,他找到瞿秋白的好朋友冯雪峰说:“秋白牺牲了,不仅你失去了一个好朋友,我也失去了一个好朋友。”
毛泽东对瞿秋白的牺牲表示了极大的不平。他曾几次说过,既要革命,就要有牺牲。但是秋白的死也许可以避免。他的死,可以说是直接死于蒋介石之手,但更深层的原因是间接死于王明路线的迫害。
萧三与毛泽东是湖南新民学会时期的密友。一次,在延安杨家岭的月夜下散步时,萧三和毛泽东回忆起凋零飘逝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