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巴南南泉镇,当年关押战俘的营房现已破败不堪 记者 邹飞 摄
73岁的李国福老人讲述当年日军战俘被关押在刘家湾的情况
当年的日军战俘营现已成猪圈
华龙网-重庆商报8月29日报道
上世纪40年代,重庆巴南区南泉镇曾有一处“禁地”,关押着近千名日军战俘。如今这里只留下部分遗址,有的还被当地居民当作猪圈和牛棚。近日,巴南区文管所在文物普查中发现幸存的战俘营遗址破损严重。对此,连当年的战俘来渝参观后也表示遗憾。专家呼吁:应立即采取措施保护这些遗址,并立碑告诫后人勿忘历史。
现状
昔日战俘营成猪圈
昨日,在文物专家指点下,记者辗转来到南泉镇红旗村刘家湾,在一座隐蔽的山湾里,当年国民政府关押战俘的营房依稀可见,但大部分已垮塌,有的地方只剩下几堵空墙用于堆放杂物,完好的部分用来养猪和牛。
据了解,这里最初是一个周姓地主的庄园,修建于清朝道光年间,当时是巴县修建得最好的庄园之一,三代地主才建好。庄园内有十多个天井八个朝门,屋脊交错连接,有“下雨走遍庄园不湿脚”的说法。1941年,由于庄园靠山,地形隐蔽,距离市区也较近,被国民政府征用为战俘营。现在还能看到“山高月小”的精致牌匾,就是庄园留下的遗迹。
据当地居民讲,战俘营设立的时间大约是1941年底。被设为战俘营后,戒备森严,四周围墙高约5米,在解放后才坍塌。当年战俘营门前有一个大操场,战俘每天就在外面放风,周围还设有食堂、医疗室等附属设施。
在距离战俘营数百米外的山坡上,有一个天然形成的石洞,低下头才能进入,仅容一人通过,长不到10米。据了解,这里曾用于关押逃跑的战俘。
据了解,战俘营在解放后被分给村民居住,不少房屋被改造或拆除。
“分所”也已残破不堪
“在离刘家湾约4公里外的和平村梁家边社,还有一处关押战俘的分所”。巴南区文管所副研究员李国良介绍,随着抗战深入,日军战俘越来越多,由最初的几十人增加到近千人,由于太多关押不下,1944年,国民党便又在和平村设置了鹿角战俘营。
记者昨日在鹿角战俘营看到,3排穿斗木结构的房屋呈阶梯式排列,如今已被改建为一座农家小院,也是残破不堪。
在小院前是一片菜地,李国良称,这片菜地曾是战俘营的练兵场与跑马场。
战俘营历史价值巨大
“这是历史啊,用作猪圈太可惜了!”对此,不少专家感到惋惜。李国良称,现在中日友好阵营中有一部分人其实就是当年在此受到优待的战俘以及他们的后人。“当年战俘们接受了改造教育,大部分人认识到了战争的危害,不再顽固地盲忠。”因此,南泉镇战俘营的历史价值巨大。
李国良等人建议,应保护战俘营遗址,进行抢救性维修,在原址立碑告诫后人勿忘历史。
故事
当年战俘曾来渝跪谢恩人
专家称,虽然语言不通,身份悬殊,但当年的日军战俘和当地村民还发生了一些感人的故事。
好心大婶送战俘鸭蛋
李国良介绍,当年有七八名女战俘被单独关押在此,一名叫秋原池田的女战俘身体瘦弱,家住附近的一位姓黄的大婶是负责送饭菜的,她跟门警很熟,多次特意给池田送来鸭蛋和蔬菜补身体,冬天时还准备了生火取暖用的篾烘笼。
解放后,秋原池田多次专程从日本飞来拜访黄大婶,送来礼物,并将当年那个破旧的烘笼带回家以作纪念。在秋原池田去世后,她的丈夫还按照妻子遗愿前来拜访了恩人。
战俘自制棒子打棒球
现年73岁的李国福老人当年家住刘家湾战俘营附近。他如今仍然记得,当年俘虏们身穿灰色的囚服时常在外面劳作。
“我们年纪小,还捡泥巴去扔他们!结果被大人制止了!”李国福说,当年战俘放风时也不用戴手脚镣,而且他们用自己制作的棒子,在院子里打棒球。“经常能听见他们的欢呼声!”
李国福称,有一次几个俘虏晚上越狱,往谯坪方向跑了两天,饿了就掰玉米棒子生吃,结果还是被抓了回来。
昔日战俘愿出资修复
李国良称,有十多名战俘在中日尚未建交时,就想办法来到重庆,在地上长跪不起,感谢当年帮助他们的善良的村民。
据当地村民介绍,去年,一位当年的战俘来到当年的战俘营,这名90多岁的老人看到营房残缺不全的现状,感觉有些遗憾,表示愿意出部分资金修复保护。
李国良称,今年春天,还有一名当年的战俘带着他的家人前来感恩。村民姚天福仍记得,那是一名个子高高的老人,衣着朴素,他带着一群子女前来,很激动地指着大门给他们讲。
揭秘
战俘从白市驿机场回国
近千战俘无一被枪毙
据了解,抗战胜利后,刘家湾和鹿角战俘营宣布撤营,按照日本无条件投降时所签的协议,在中国的战俘纷纷被遣送回国。1946年初,在南泉镇的战俘全部在白市驿机场登上了回国的飞机。离开前,当局政府还为他们开了简单的欢送会,同时告诫他们不要忘了战争的危害,回国后好好建设家园。
近千战俘无一被枪毙
巴南文管所副研究员李国良介绍,当时关押在南泉的主要是西南战场上的日本俘虏,近千战俘无一被枪毙。关押期间,战俘营共有数十名战俘病死,被埋在营地背后的山顶上,看守人员还为死者拍照立了碑。解放后,日本政府曾派专人来到南泉,挖出尸骨带回国安葬。
释疑
战俘营为何鲜为人知?
为何将战俘营设在巴南?
“由于被关押的日本战俘身份的特殊性,除了附近老百姓,其他人严禁靠近此地,知晓的人极少。”据专家介绍,南泉镇原本就是蒋介石、林森等要人居住之地,一般人很少进入,而且为了防止战俘逃跑,刘家湾营地更是戒备森严。再加上在解放战争中,有的档案遗失或被销毁,因此现在缺少相关史料,这段历史除了周边的居民外,很少为外界所知。在20多年前的第二次文物普查中,有关专家曾经提起此事,但当时并没有得到重视。
为何将战俘营设在巴南?
据巴南区文管所副研究员李国良介绍,战俘营当时戒备森严,机枪、岗哨遍布,有至少一个排的国民政府宪兵驻守。当时为何将战俘营设在巴南?专家认为,重庆当时成为抗战大后方,管理战俘更加方便。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当时日军逼近黔南,反战同盟及绿川英子等反战人士都在重庆,有利于改造战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