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军区后勤史馆是全军唯一一座战区后勤史馆,自开馆以来,已经接待了500批参观者。这里展出的是军史上别样的文物它们见证着峥嵘岁月里,人民军队的后勤工作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为英雄的军队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站在弥足珍贵的军史文物前,读着血火浇铸的文字,令人感受到一种震撼和力量。每一件文物,都是我军历史长河中的碎片,承载着一段不容忘却的峥嵘岁月。时光虽逝,但一件件文物在历史的河床上依旧闪动着迷人的光泽,是值得后人永远珍藏的宝贵精神财富……
11张发黄的收条
史馆的一隅,静静陈列着11张收条,随着岁月的流逝,纸面虽已泛黄,但字迹还依稀可辨
今收到大枪拾枝,子弹陆佰贰拾发,手榴弹叁箱,粳米拾贰袋,猪两个。经办人:李奉廷。这是其中一张收条,时间是:1945年11月。
这是在炮火硝烟的东北解放战争时期我军留给当地群众的收条,收条主人李奉廷,当时的公开身份是村长。
1945年9月,我军奉命进军东北。那时,由于国民党政权实行白色恐怖,部队初入东北,立足未稳,加上东北长期在日寇侵略掠夺之下,民众的物资已经十分匮乏,我军的后勤供应也极度贫乏,处境非常艰难。仅凭缴获的敌伪物资难以为继,部队又流动作战,没有固定的仓库可以长期保存作战物资,所以只能藏兵于民,一些进步的老百姓家就成了我军物资储存地。
李奉廷家就是其中的一个,当时他公开的身份是沈阳市于洪区达连屯村的村长,而实际上是我党的地下党员。1945年冬天,我军初入沈阳时,据侦察消息,在去新城子石佛寺的路上,敌人设武装哨卡,不准我军通过。李奉廷利用与敌人上层人物的交情,费尽周折弄到一张特别通行证,让30余辆卡车满载我军急需的枪支弹药、汽车零件、军用物资等顺利通过哨卡。后来,由于战事需要,这些物资的一部分就转移到李家,藏在李家的卧房里。从此,李家就成了我军的秘密军火库。每当我军联络员来李家秘密提取时,都要手持上级领导亲笔签名的便条。
当时,李奉廷冒着生命危险,将每张便条偷偷保留下来,藏在灶台里,日积月累,一共保存了11张。这一张张收条无不印证着当时军民深厚的鱼水之情,也成了当前开展双支活动具有现实意义的生动教材。
后勤史馆馆长徐文涛指着发黄的11张收条,感慨地说,从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我军就很注意密切与人民之间的关系,发挥群众的力量,我军之所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一个胜利到另一个胜利,原因也在于此。
经过60多年的风雨岁月,李家父子对这11张收条朝谨夕惕,视为珍宝,为让后人铭记历史,最后将它们无偿地献给部队。
黄克诚用高粱米算消耗账
黄克诚是我军赫赫有名的大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参加过湘南起义、井冈山斗争;抗日战争时期,他率部转战晋冀豫,开辟和建立了苏北抗日根据地;解放战争中,他挥师挺进东北,参与指挥东北解放战争。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一生战功卓著的将军背后却有着鲜为人知的另一面,他还是一个精于算账的人。
在沈阳军区后勤史馆的展柜里陈列着一本珍贵的军事文献《黄克诚军事文选》,一页页发黄的纸张,记录的是一幕幕珍贵的军史
1947年9月,为适应大规模作战的要求,中共中央决定将东北民主联军总后勤部扩大为总后勤司令部,黄克诚被任命为东北民主联军副总司令员兼总后勤司令部司令员、政治委员,统管东北民主联军后勤工作。1948年3月,黄克诚主持召开一次后勤工作会议。他在会上,无论是讲战场还是讲后方,无论是讲思想还是讲工作,都用算账的方式,让人耳目一新,深有所悟。
比如,讲战场,他大手一伸,先扳着指头算起人头账:红军时代在中央苏区最大的广昌战役是5万人,四方面军在四川打仗也还只是两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