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红军高光明
芦山宝盛五通碑上的红军标语:欢迎被反动欺骗的民众回家安居乐业!
芦山红色旅游示意图
四、芦山群众的红色情节
红军离芦后,国民党反动派和地主豪绅还乡团,虽然用屠杀来消灭革命者,用酷刑来折磨为红军办事的人,用倒算来报复穷苦农民,但芦山群众坚信“红军迟早会回来的”。广大干部群众冒着被抄、被关、被杀的种种危险,千方百计地保护失散红军、红军伤病员和红军留下的文献、标语及其它实物。
红三十一军经理处运输连战士白树成(剑阁县人),红军撤离时掉队。清源乡团政竹建廊要搜杀这位小战士,幸得乡村教师竹建文舍命保护,幸存于仁加乡寺横头务农。女战士郭大清(通江县人),19岁参加红四方面军总医院三分院护理员。1936年部队撤离后,她和另一名红军张秀潮(女,通江县人)因病留在西水坝朱永阳家养病。红军走后,朱永阳夫妇白天送她们到山上躲,晚上回家住,接着又转移到离城较远的西水下坝家躲,多次躲过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清乡,最后还帮助她们在当地结婚安家。据调查,被群众成功保护的红军失散人员,全县还有杨光先、陈守云、陈正才,李尚英(女)、宋开碧(女)、朱培珍(女)、杨国孝、杨秀英(女)、李占芳(女)等人。
芦山县群众还冒着生命危险,保护红军留下来的文物。宝盛乡玉溪村高兴顺将红军战士离别时,送给他的一包“红军茶”,一直细心保存下来,1976年献给县文化馆,后被省博物馆征藏。龙门乡湍溪李万福,当时18岁的他每天在碾磨房为红军碾米、磨面,红军供给部首长送给他一把柳叶形马刀,作看守碾磨房自卫用。红军走后,他一直保存起来,1984年献给县博物馆。国民党别动队到芦山后,下令撤除或铲掉红军石刻标语。石匠们当面应承。铲掉个别字或一些字笔划后,就用石灰浆覆盖标语的全部文字,使红军标语得以保护。大川镇徐廷海老人一家为了保护红二十七师在他家墙壁上留下的标语,专门做了一张床,正好将标语挡住。后几经周折,于2007年将这幅完整的标语献给县博物馆。
芦山县广泛开展传承红军文化的宣传活动
芦山一红军文化爱好者收集制作红军标语长幅
群众自发修建的红军纪念厅
双河场全景:红军长征期间过芦山的重镇
五、红军在芦山重要遗址与留下的革命文物
中央红军长征经过芦山和红四方面军长征南下芦山,建立革命根据地,在芦山县城内设立了党、政、军、后勤、保卫等严密、高效的组织机构。至今,城中仍保留着大量的红军时期的历史遗迹,她是芦山县城的重要精神财富,在文化、观念上也影响着一代又一代芦山人。2007年,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部驻地、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驻地、红三十军军部遗址被批准为第7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红军驻地:红四方面军南下时,芦山为川康边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党、政军领导机关云集,据调查约40余处,主要有:
(1)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部驻地:在仁加乡石家沟苏成烈的木瓦结构四合院内。现仅存石板天井及旧房一角,约160平方米。当年,朱德总司令、徐向前总指挥、张国焘总政委等皆住于此。张国焘的“第二中央”亦设在这里。
(2)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驻地:现在双石乡双河村马河坝马玉华的木瓦结构四合院内,面积约300余平方米。南侧楼壁上完整地保存下涪陵彭家模墨书题壁诗一首,尚存。徐向前总指挥等领导人即住于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