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的萧克将军,在党、国家、军队的重要领导者中,是目前惟一健在的南昌起义亲历者。今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又恰逢萧老100年寿辰,在这值得纪念和庆贺的日子里,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再次拜读了萧老著的革命历史题材长篇小说《浴血罗霄》,倍感亲切,倍受鼓舞。由于工作的原因,我有幸能近距离地接触到萧老及其家人,从中也了解到《浴血罗霄》这部小说在经过风风雨雨后,终于出版的曲折经历,其中故事,令人感叹。
1955年2月28日根据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毛泽东颁布命令授予萧克将军上将军衔
这是1988年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浴血罗霄》第一版版本
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被誉为当今全国最高文学桨的第三届茅盾文学桨于1991年3月29日在北京揭晓,《浴血罗霄》获荣誉奖图为萧克在荣誉奖杯旁合影。
小说的构思与创作
那是1937年5月,萧老出席了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的苏区党代表会议。这次会议上,中央提出抗战的方针。会后,在返回部队的途中,他们一行数人,放眼黄土高原,纵论天下时局,追思灾难深重的民族历史,心潮起伏,感慨万千。联想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规模宏大激烈、情况复杂尖锐的土地革命战争,一曲曲壮歌在他耳旁回响,一幕幕活剧在他眼前浮现。
当时萧老率部队由甘肃镇原进军陕西三原地区,弄到了一本苏联作家绥拉菲摩维支的小说《铁流》,他一气读完。《铁流》讲的是苏联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一支工农武装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逐步锻炼成长为有纪律的队伍。特别是书中塑造的红军指战员的英雄形象,曾使他激动不已。此后不久,他在与作家马加谈论《铁流》时,他认为“那是一部无产阶级斗争的史诗”。萧老深深感到,要振奋民族精神,鼓舞人民斗志,需要有震撼人心的艺术作品。他想得最多的是红军为什么总能艰难奋战而不溃散,总是紧紧地聚集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他觉得,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是中国人民的希望之所在。
为了讴歌红军英雄,为了激励后代创造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在《铁流》的启发和影响下,萧老便产生了写一部中国的《铁流》那样的小说的创作冲动。他觉得我们所经历的战争,远比《铁流》中所描绘的要复杂、精彩得多。他决心用自己的笔,来记下我红军早年的辉煌业绩。这样,在甘肃镇原的一个小村里,在昏暗的烛光下,萧老便开始构思他的长篇小说。
但是写什么呢?他觉得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土地革命规模宏大,时间长,情况也很复杂。于是就选择了以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为背景,以一支红军部队突破敌军的围追堵截胜利完成任务的一段历史故事,以这支小部队在两个月内的军事行动为线索,故事情节也以他的亲历亲闻、直接体验为基础,书中的人物,也都是以萧老熟悉的有代表性的红军指战员为主,以他所与之朝夕相伴、呼吸相通的红军指战员为人物原型,以求把当时的政治、军事和生活活灵活现地反映出来。
要知道在那个年代,战争极其残酷,环境十分艰苦,萧老作为一个根据地的领导人,公务繁重,客观情况不允许他有大块的时间去搞创作。于是,他就不断地在腹中编排故事情节,形成小说结构,于“ 七七事变” 前不久开始动笔。资料缺乏,他就凭着自己的记忆;没有草稿纸,就用办公纸、书信纸,颜色不一,大小不等;时间有限,他就利用夜间和可以利用的间隙写。萧老完全明白,进行革命战争是我军的神圣任务,所以,他平常是较少参加其他娱乐活动的,常常挤出不多的时间来用于写作。到卢沟桥枪声响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