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奔走,将所有党派、群体紧紧团结起来,最终赢得抗战胜利,中国在历史上首次打败外来侵略者。这是重庆最具特色、其他城市无法与之比拟之处。
采访中,蓝锡麟还特意将四个直辖市进行了比较:“北京以皇家风范为特点,上海突出东西方融合,天津是横贯中西的‘天津卫’,重庆则以红岩为代表,凸显红色历史!”
数十年来,红色之城已经衍生出了更加深刻的红色文化,后者又让红色之城的形象更加丰满和完整。
厉华将红色重庆特有的红色文化概括为三方面内容:一是红岩精神,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三是今天的三峡移民精神。
“正是有了这些文化内容,重庆才变得与众不同,红色之城才吸引世界目光,才红得美丽,红得精彩!”厉华如是说。
我们看到,历史已向人们诠释重庆的红色旅程,将重庆浓墨重彩地呈现在世界面前,仿如嘉陵江畔那抹红色朝霞,把两江四岸渲染得无比动人。
或许,正如我市文化专家张永安所言———红色将重庆的历史文化名城形象推向了全国,推向了世界。
红色之忧:历史载体越来越少
近年来,重庆在红色之城文化建设上已取得明显成效,红岩联线在红色旅游、红色文化产品和红色历史的开发与研究上收获颇丰,诸多经验被全国多个省市(直辖市)所借鉴。
然而,收获与成效并非事实的全部。
文化专家冯骥才曾说,城市内涵离不开物质载体,挖掘和发扬这些内涵离不开载体建设。
我们遗憾地发现,重庆红色历史载体的保护与打造不尽如人意,部分红色历史载体甚至正在渐渐褪去光泽。
三峡博物馆副馆长柳春鸣认为,抗战遗址是重庆的重要红色元素,是这座红色之城、英雄之城的载体和象征。“打造红色之城离不开文物遗产载体”,我市文化研究者吴涛则表示,“遗址和文物就是鉴证,就是载体。”
但是,重庆市第三次文物普查统计数据显示,全市700多处抗战遗址现存380余处,损毁360多处。红色文化遗址保护亟待加强!
谈到此问题,著名作家、市作协主席黄济仁则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阐释:“重庆没能诞生第二部《红岩》,这也证明我们对红色城市内涵理解不够,挖掘不够,文学作品亦是表现和支撑红色城市的平台!”
的确,诚如专家所言,打造红色之城必须具备持续性,如果文化载体得不到妥善保护,就会慢慢从我们身边消失,重庆这座红色之城就会变得有名无实。
厉华认为,正是看到渣滓洞和白公馆,看到红岩村和周公馆,人们才真正触摸到、记住了红色重庆,理解了这座英雄之城的真实内涵。
红色之问:资金不是唯一瓶颈
红色之城需要平台,平台则需要保护和不断地建设。
众人眼中,资金是制约遗址保护与文化建设的瓶颈所在,然而,影响红色之城做大做强的原因并非如此简单。文物保护与文化打造的观念、方法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吴涛表示,我市对抗战遗址缺乏总体规划与专题性的保护与利用,现存抗战遗址被真正利用的不足1/6,利用得较好的更是少之又少,“遗址要么成为办公楼,要么被用作居民住楼,其潜在价值根本没有发挥出来!”
而在不少被保护起来的抗战遗址处,我们看到,其保护存在经济效益最大化、却把历史信息淹没其中的误区,保护性破坏与建设性破坏十分突出。保护性破坏即在原址上修复,但方法不对,使文物变成假古董;建设性破坏则是借口迁建,导致原貌被毁。
江北区文馆所所长张明也表示,保护意识不够是重庆抗战遗址渐渐消失的主要原因。
据调查,我市对包括抗战遗址在内的红色遗址保护中,常常存在单位不配合,始终认为文物保护是麻烦事的错误观念。
“人们对文物价值与意义的认识很不到位”,话语至此,厉华有些激动,“各种遗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