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目了然的统计数字资料,最具无可辩驳的说服力和震撼力。周恩来在管理国家、建设国家中特别重视用数字来思考问题、揭示规律、进行决策。他曾说:“国家大,这个家不好当;领导上必须注意算账。”而工作极端严格、认真负责的周恩来记忆力惊人,对很多数字过目不忘,尤其擅长数字运算。于是,在他的总理生涯中就发生了许许多多有关数字的故事。这一串串数字不仅闪耀着他超人的智慧的光芒和敏锐思辨的魅力,而且还折射出他鞠躬尽瘁、心系国事、情牵百姓的公仆风范。
用数字解析问题
1957年9月8日,周恩来来到石景山钢铁厂(即首钢的前身)视察。当负责人汇报石钢正在进行精简机构工作时,周恩来问:“现在全厂有多少人?生产工人是多少?”厂领导如实提供了相关数字。
周恩来很快计算出厂里非生产人员占30%多,认为“这个比例太大了”。并接着问:“你们打算减到多少人,怎么减?”厂领导认真回答:“方法是改革业务,合并机构。”
周恩来听后,语重心长地说:“你们在精简机构时,要考虑彼此通气的问题。厂长要考虑党的工作,党委书记也要懂得生产,党政工团都要懂得生产嘛。我们分工不能像唱戏的,唱旦角的不能唱胡子,唱胡子的不能唱旦角,要培养全才。”又说:“多管点事情就可以提高干部,你只给他一样工作、一件工作,哪有那么多东西可以提高呢?”
周恩来还详细询问了职工的工资、奖励、住房、医疗和其他福利事业的情况。他关切地询问:“奶牛场有多少头牛?职工的疗养情况怎么样?” 一位日理万机的大国“总管家”,那么真切地对普通劳动者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真是感人至深。
当听说疗养是由冶金工会统一安排,每年只能去二三十人时,周恩来马上郑重其事对他们一五一十地拿具体数字算起账来:“就按照30人算吧,一年30,10年300,百年3000人,要400年你们厂每个人才轮得上一次,要你们的子子孙孙才轮得上,这纯粹是点缀品。”他一再嘱咐厂领导要关心职工生活,要爱护工人群众的社会主义劳动积极性。
根据周恩来的讲话精神,石景山钢铁厂党委成立了职工生活调查组,有重点地解决工人生活中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后来随着首钢生产的发展,职工的收入、住房、医疗保健和各项生活福利事业,都逐步得到改善。特别是周恩来非常关心的职工健康疗养事业,在首钢改革以后,有了长足发展,在全国一些环境优美的疗养胜地陆续建起一批疗养点。
1962年6月,周恩来来到吉林延边视察工作。当时,由于“大跃进”运动,城市负担加重,中央提出精简方针,要求下放城市人口。当周恩来了解到延边城镇人口过多的情况时,指出:“你们这里有森林、铁路、煤矿、有色金属、造纸工业等,共有25万多人口,而农业人口只有62.5万人。精简的难度大,负担很重。”他稍微思索一下,出主意说:“要组织职工家属搞农业,家属不搞农业,靠什么吃饭?17万家属生产粮食,就可以减轻农民负担,减少城镇人口,情况就会完全变的。”
周恩来清晰明了的数字比较,合理的分析建议,使大家明确了精简的意义,理解了党的政策。特别是他最后的几句话,更让大家吃了颗定心丸。接着,他言辞恳切地说:“国家的精神是凡属精简下来的人,国家都要负责到底,不能漏掉一个,要使大家有住的地方,有其他职业,要有生活保证,不能流离失所。”最后,他鼓励大家要贯彻好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尽快恢复和发展各项事业,把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建设好。
在周恩来的亲切关怀下,延边的精简工作开展顺利,社会安定,困难局面逐步好转。
用除法与乘法来分析“生产和消费”
管理国家、建设国家要掌握具体数字,成竹在胸,只有这样才能尽量避免决策失误。周恩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