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你们打这个电话,我的心情非常沉重。这个月初,我来到新扩建落成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参观,里面的图片、文字、影像都给我心灵以强烈震撼。然而,在参观的过程中,个别外地游客的不文明行为破坏了这里的肃穆氛围,有人在馆内随意丢垃圾,有人在大声通电话……纪念馆祭奠着30万遇难同胞的亡灵,警醒着世人对一切违反人类文明的暴力侵略、种族屠杀和恐怖事件的正义谴责。这些不文明行为让我心痛。”
“我希望南京日报能对这一现象予以报道,警醒那些有不文明行为的人。”
这个电话,是我市宣传文化系统的一位干部近日给本报深度报道组打来的。
实情如何?本月上旬,本报深度报道组记者两次来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实地采访,发现这位干部反映的情况属实。由于纪念馆免费参观,很多旅行社组织了大批游客入馆,一些外地游客在馆内的举止与纪念馆的氛围不符。
场景一
1月8日上午,纪念馆广场上。两名身穿白色羽绒服的姑娘一边走,一边嬉笑。其中一名姑娘从口袋中掏出了口香糖,剥开后直接把包装纸丢到了路面上。旁边一位50多岁的清洁工疾步走了过来,将包装纸捡到了手中的簸箕内,簸箕内还有四五个烟头及其他杂物。两名小姑娘见状,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小跑着离开了。
这名清洁工姓倪,负责广场日常清洁工作。“总有少数参观者不自觉,有的人在这里还嗑瓜子,瓜子壳随手丢,乱扔烟头的,随地吐痰的都有。”倪师傅说,大部分参观者比较文明,他的工作量也不大,但他看到少数人的不文明行为就难过,因为这里毕竟是缅怀历史、祭奠亡灵的场所。“有不文明行为的人以外地参观者居多。”倪师傅说。
场景二
1月8日中午,展馆内,解说员正引导着一群游客参观。“你怎么知道我到南京啦?”“晚上喝酒?好啊,我们好长时间不聚了。”一名男性游客走出人群,对着手机大声说话。同时,他又摇晃着手机,叫人群中另外一个同伴过来听电话。
“这里禁止喧哗,请文明参观。”这时一名小伙子跑过去轻声制止了他的行为。这个小伙子是南京理工大学的一名学生,此前在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当过志愿者,这次是特地过来参观新馆的,没想又当了一回志愿者。
“新馆不仅面积扩大了,史料表现的形式也更加震撼人,更能让人对那段悲惨历史留下深刻印象。可能是因为这个原因,我感觉馆内参观秩序总体比原来要好。但也正因为新馆的氛围更为肃穆,少数人的不文明行为也就显得更为刺眼,更与环境格格不入。”他说。
场景三
9日上午,展馆内一处“新路口5号”的模拟场景打动了许多来此参观的人,不少游客在此驻足、嘘叹,这里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夏淑琴当年的家,陈列着当年她家7口人被日军残杀的场景。“这太不应该了,太没有素质了。”突然,人群中一位老先生说道。
原来,在模拟的夏淑琴的家中地面上,有一张食品包装纸。这名老先生说,他是老南京,当年家人也遭遇了灾难。在纪念馆免费开放前,他也经常来这里悼念,每次都会被现场的气氛所感染。纪念馆免费开放后,他来的次数更多了,可时常会发现一些不文明行为,这让他很痛心。“免费参观是为了让更多人记住那段历史,让我们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少数人在这里行为不文明,说到底就是缺乏对历史的敬畏,缺少对自己祖国当年饱受欺凌历史的痛切感受。应该给这些人补上历史课。”老先生说。
场景四
9日下午,一打着某省一家旅行团旗号的游客队伍在导游带领下来到纪念馆广场。
“这里不要门票啊?那你们应该退点钱啊。”“退钱退钱,这里不要门票,我们以后可以随时来的。”游客队伍中有两个人向导游提起抗议。当队伍经过“和平大钟”时,一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