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11月23日,曾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时任延安《解放日报》编辑部部长的杨松同志积劳成疾去世。毛泽东主席为杨松的病逝亲笔写了挽词:“杨松同志办事认真,有责任心,我们应当记住他,学习他。”
由激进的民主青年成长为共产主义战士
杨松原名吴绍镒,1907年11月14日出生于湖北大悟县四姑墩一个旧职员家庭。父亲吴德秀,为人正直,1913年至1926年在武昌湖北督军公署任职时,与董必武有深交。1921年9月,杨松进入董必武创办的武汉中学读书,1922年秋转入武昌高师附中学习,学校有中国共产党的党团组织,在共产党员董必武、陈潭秋的影响下,他开始秘密传递、阅读《中国青年》等进步书刊,积极参加抗议资本家无理开除工人、反对军警破坏工人罢工的革命活动。
1925年五卅运动前夜,杨松在武汉加入国民党左翼,并参加湖北省青年团体联合会的领导工作,组织了当代青年协会。这年6月,他和林彪等人代表湖北学生赴上海出席中国共产党召开的全国学生代表大会。从上海回来后,杨松在许多学校发起成立学生会,组织学生罢课和游行示威,声援上海工人、学生的反帝爱国斗争。经过反帝爱国斗争的锻炼,他于1926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不久,任共青团武昌区委书记。
国民革命军北伐进军中,杨松随陈潭秋一起在武昌开展活动,策动敌军倒戈,布置群众迎接北伐军进城。北伐军攻克武汉后,杨松到国民党湖北省党部宣传部工作,以《血光通讯社》编辑和记者的身份采访北伐军将士和农民运动首领,为《汉口民国日报》写了大量文章,报道了叶挺独立团挺进武昌、汉口工人驱逐帝国主义分子、上海工人起义占领上海、全国农民运动猛烈开展的消息,鼓舞、推动北伐军的胜利进军。1927年春,杨松经共青团中央介绍,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读书,起俄文名为尼古拉·瓦西里耶夫。他刻苦学习,不仅很快精通了俄语、英语,还懂得法语,致力于马列主义的研究。两年后毕业,又入研究院深造,并阅读和翻译了许多马列著作。1927年在中山大学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任该校翻译班党小组组长。1928年6月至7月,参加了中共在莫斯科召开的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1931年1月被选为共青团中央委员。在革命斗争的锻炼中,杨松从一个激进的民主青年,成长为一位有信仰、有理想的共产主义自觉战士。
推动东北抗日联军的发展和统一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大好河山沦落在日本帝国主义铁蹄之下。为了挽救危局,杨松被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派往苏联远东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任太平洋职工会中国部主任,并任《太平洋工人》杂志编辑,帮助国内满洲里党组织开展工作。1933年,他受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指派,化名吴平,以中共满洲省委巡视员、吉东特委书记的名义,参与东北地区党的领导工作。
杨松到东北后,从政治上和组织上加强了对吉东乃至整个东北抗日斗争的领导。他化装成乡村医生,到密山、穆棱、汪清、宁安、饶河、勃利等县抗日根据地活动,召开会议,找干部谈话,写文章,作报告,具体领导吉东地区的抗日救国工作。1934年10月,杨松在密山县哈达河子组织召开中共密山县委扩大会议,将密山游击队与人民革命军合并组建成东北抗日联军第四军,李延禄任军长,杨松兼任政治委员。12月,杨松又主持召开宁安县委扩大会议,将绥宁反日同盟军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并组建了联合指挥部。会后,他配合军长周保中,认真整顿部队,清除内患,使部队团结一致,击败了敌人长达4个月的大“讨伐”。1935年2月,吉东地区党团第一次联席会议在牡丹江市召开,杨松奉命宣布正式成立吉东特委,并任特委书记,李范五任组织部部长,孟俊卿任宣传部部长,各县委书记为委员。他们积极开展工作,使牡丹江市成为中共中央、满洲
|